“形而上”是抽象的本质和道理,它脱离了具体的、个体的物质、物品、物体和事物。“形而下”是具体的每一个物质、物品、物体、事物的具体的形状、形象、外表和表象。所以,“形而上”指的是总体的、是抽象的、是本质的、是道理的或理论的。“形而下”指的是个体的、是具体的、是表象、是现象的或外表的、表面...
形而下 形而下,亦省作“形下”,是“形而上”的对称。它主要指的是具体的、有形的、已成形体的东西,与“器”相联系,表示具体的事物、现象或物质层面的东西。形而下的特点包括具体、有形、可捉摸到,涉及事物的表象、现象和物质层面。在哲学上,形而下更多涉及经验科学、具体实践,它研究的是物质分类、现象、器...
1、意思不同。所谓“形而上”是指具体的物质、物体的形态之上,高度抽象、总体概括的内容,所以有“形而上者谓之道”的说法。即“形而上”是脱离了具体物体形象,看不见、摸不到的认知、思想、精神、道理、理论等意识形态和规律法则。“形而下”则指具体的、客观的物质分类,依如生物分类界、门、纲、目、科...
即“形而上”是脱离了具体物体形象,看不见、摸不到的认知、思想、精神、道理、理论等意识形态和规律法则。 “形而下”则指具体的、客观的物质分类,依如生物分类界、门、纲、目、科、属、种之下,各种客观物体分类之下的非常具体的有形态、形状的具体东西,所以有“形而下者谓之器”。正确而全面的理解“形而下...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出自《易经•系辞》,“形而上”的唯心和“形而下”的唯物...
形而上与形而下,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分别用来描述抽象与具象两种范畴的概念,语出《易经·系辞传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是指形体、形迹等可见之象,所谓“形而上者”即指没有形体、形迹的抽象存在,也就是“道”;相应的,“形而下者”即指有形体、形迹的存在,也就是“器”。朱熹...
通俗的讲,形而上学有两种意思。一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二是指研究单凭直觉(超经验)来判断事物的哲学。有时也指研究哲学的本体论。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理性在人文领域中的强劲蔓延,传统形而上学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然而,从形而上学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实际上存在着三种形态的形而上学...
“形而上”与“形而下”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范畴,源自《易经·系辞》中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两个概念在哲学上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广泛的应用,对于理解世界、认识自我具有重要意义。 一、定义与内涵 形而上 定义:指超越具体物质形态、高度抽象、总体概括的内容。
形而下就是有形状的器物,实际的东西。所谓“形而下者谓之器”,就是说无需对存在的东西进行抽象化理解,就已经存在的东西。 换言之,形而下强调的是肉眼或感官的东西,而形而上强调的是看不见的东西,通过超越经验积累的方法,以此获得新知识。 这两者可以说是对彼此的补充与超越吧。 总而言之,这两句话并没有那...
形而上和形而下 形而上:指的是一种重视理论、思想、概念等抽象层面的思考方式或哲学观点。它关注事物的本质、普遍性、规律性和超越具体事物表象的深层意义。形而上追求的是对事物整体、普遍规律的把握和理解,强调的是超越物质层面的精神追求和理论探究。形而下:则与之相反,它更侧重于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