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曾被欢呼为“参与式民主的教科书”,将批判的目光投向我们当前认为理所当然的思考和行为方式。时隔50年,这《人的境况》的原创性仍然像当时一样令人瞩目,并能激发起新的思想和讨论。 人的境况的创作者· ··· 汉娜·阿伦特作者 目录· ··· 导言玛格丽特...
《人的境况》读书笔记 一、出处: [美]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王寅丽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1月版 二、《人的境况》研究综述: 《人的境况》是一本具有原创性的,不拘泥于知识条框的全新作品,就阿伦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她整个学说的序言”。这就要... (展开) ...
对阿伦特来说,城邦(Polis)是一种典型的表象空间,这里说的不只是古希腊的城邦,而是隐喻着一种因为言论和行动而生动的空间。这种空间和人们通过“制作”(work)而搭建起来的建筑不同,只要人们以言论和行动方式聚集在一起,这种表象的公共空间总是可以被重新创造,因此也有一句希腊格言说“你走到哪里,你都会成为一个城邦...
《人的境况》是2021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汉娜·阿伦特。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永远应时的政治哲学理论经典之作。在本书中,阿伦特从我们最崭新的经验和最切近的恐惧出发,重新考虑人的条件,围绕着“我们正在做什么”这一中心主题,阿伦特系统地讨论了劳动、工作和行动。她理解的人的“条件”,既不是...
面对这样的缺失,阿伦特在《人的境况》中给出了回应,即抛开宏大的历史、社会的问题,从人在世界上活动的分析开始,来去看人的生存可能。而这本书可能是阿伦特所有的著作中,理论体系最为明显的一本,也是她在政治领域加入哲学思考的一次探索。下面,就针对《人的境况》中的主要内容,从三个方面——三种活动、两...
《人的境况》是2017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内容简介 在本书中,阿伦特力图表明“积极生活”的三种活动——劳动、工作和行动——的区分是基于人的条件而做出的,她理解的人的“条件”,既不是所谓人的本质属性,也不是康德意义上规定人类经验方式的超验条件,而是人在地球上被给定的那些生存条件:劳动的条件是...
在《极权主义的起源》当中,阿伦特明确地指出,截至她的时代唯二的两个极权主义政权就是希特勒统治的纳粹德国和斯大林统治的苏联。而这两种极权主义的的意识形态背景分别是是将历史解释为各个种族的自然混战的种族思想,以及将历史解释为阶级之间的经济斗争的阶级思想。
【按语:在实践优于思辨、行动意味着自由的意义上,阿伦特是康德-尼采式的;就行为属于讲述者而非作者,源自意愿的行动的尺度是伟大而非预先的道德律的意义上,阿伦特更是尼采-海德格尔式的。在《人的境况》中,阿伦特是含混的:她一方面反对古希腊的玄思优于vita activa,另一方面却又说从玄思到积极生活的转变本身是她标...
在《人的境况》中,阿伦特力图表明“积极生活”的三种活动——劳动、工作和行动——的区分是基于人的条件而做出的,她理解的人的“条件”,既不是所谓人的本质属性,也不是康德意义上规定人类经验方式的超验条件,而是人在地球上被给定的那些生存条件:劳动的条件是人们必需维生,工作的条件是人们必需建造一个人造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