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理即人欲”这一说法,主要源自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的观点。他的意思是,天理是从人的欲望中产生的,人的欲望是天理的本原。换言之,他认为天理和人欲并非完全对立,而是存在着相互统一的关系。人欲并非完全负面,而是天理的一种体现。这种观点与宋代理学家程颐、朱熹等人所强调的“存天理,灭人欲”形成了鲜明对比。
天理和人欲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天理”即寓于人欲之中,人的欲望即包含有“天理”。明末清初王夫之关于理欲关系的命题。出自《读四书大全说·论语·里仁篇》:“圣人有欲,其欲即天之理。天无欲,其理即人之欲。学者有理有欲,理尽则合人之欲,欲推即合天之理。于此可见:人欲之各得,即天理之...
有一个清代文人,他叫袁枚,有一次他给朋友写信分享学术观点时,提到了“人欲当处,即是天理”。他把看似矛盾的两个极端巧妙地融合起来。袁枚认为,先有感情,才有世俗礼教。如果不探讨感情产生的原因,或者一个人没有感情,那么谈论“天理”就是个伪命题。进而他提出一个观点,宋代理学家们应该也有私欲,如果他们...
综上所述,天理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是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之物。人欲也不是可怕的自私自利的代名词。在一定条件下,二者之间可以相互转换。当人欲即天理,当人心即天心,当你之道即大道,则你的一举一动,都可以符合自然规律,都能够受到天地万物的认同和加持,则人之一生的顺风顺水,又何须疑哉。想了解...
明末清初思想家陈确说:“人心本无所谓天理,天理正从人欲中见,人欲恰好处即天理也。向无人欲,亦无理之可言矣!”王夫之也说:“人欲之各得,即天理之大同。”由此看来,两人的主张
王阳明说:“去人欲,存天理。”也说:人欲即天理。 人欲与人需(天理)是两个意思,人欲是过度的欲望(贪嗔痴之类),人需是正常的欲望(吃饭,睡觉)。 天理如明镜,人欲如镜上尘。存天理,去人欲。即是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人活着就会有欲望,欲望是人们与生俱来的。其实,欲望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因为正是有...
一、天理人欲 有人认为王阳明不赞成朱熹的“存天理,去人欲”的。 “随心而动,随意而行,万法自然,便是圣贤之道!存天理,去人欲?天理即是人欲。” 这一说法的影响很广,愚经常看人说王阳明肯定人欲,反对“存天理,灭人欲”。 那王阳明真的认为天理即是人欲吗?并非如此。《传习录》中,就能看到王阳明经常说“存...
【详解】由材料“天理正从人欲中见,人欲恰到好处,即天理也;向无人欲,则亦并无天理之可言矣。”可以得出,其强调的是恰到好处的人欲才是天理,也体现了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是对程朱理学的继承和发展,故A正确;材料承认了天理的存在,故B不正确;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唯物思想的主张,故C不正确;材料体现了对人...
天理即人欲 对“天理即人欲”的理解,一般地认为这是在说天理和人欲是同一的,如果用符号A来代替天理的话,A也可以代替人欲。其实不然。《传习录》中有这么一段话:“先生曰:‘今为吾所谓格物之学者,尚多流于口耳。况为口耳之学者,能反于此乎?天理人欲,其精微必时时用力省察克治,方日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