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句出自先秦儒家经典作品《孟子》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文原句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综上,本题答案为“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扩展“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一句有两个版本。既有“人恒过,然后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文言现象 更多 作者:佚名通假字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衡于虑:思虑堵塞。衡,通“横”,梗塞,不顺。入则无法家拂士:拂(bì),通“弼”,辅佐。所以动心忍性...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是人一作:斯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
解析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译文:人只有常犯过失,然后才能改正;心志遭困苦,思虑被阻塞,才能发愤有为;表露在脸色上,抒发在言语中,才能被人了解。 故答案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翻译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恒常常总是过过错过失困于心心中有困苦衡于虑思虑堵塞衡通横梗塞指不顺作奋起指有所作为征于色面色上有征验意为面容憔悴征征验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出自战国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原文:出处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
35、困于心:心中有困苦。36、衡于虑:思虑堵塞。衡,通“横”,梗塞,指不顺。37、作:奋起,指有所作为。38、征于色:面色上有征验,意为面容憔悴。征,征验,征兆。色,颜面,面色。赵岐《孟子注》:“若屈原憔悴,渔父见而怪之。”《史记·屈原贾谊列传》:“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
尤其是古今异义、通假、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古文现象翻译到位,补充出省略的成分,译句语言要注意做到通顺。关键词:恒,常常。过,过失,这里用作动词,指犯错误。衡,通"横",梗塞,不顺。作:奋发指有所作为发:发出,喻:明白,知晓。征,验,显露,表现。色,脸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