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以一州之力伐天下之半”是为志大,“机”是机遇。“不见机”指未得机遇,因为蜀弱小、而魏强大,机遇不佳。 多谋少决:是说诸葛亮行军打仗,处处思虑周详,面面俱到;凡事必躬亲,不放手任用诸将,又不敢出奇制胜,放手一搏。 好兵而无权:好兵”之意,为诸葛亮好研究兵法。这里的“权”并非权力,而是指“...
诸葛亮,其志向虽远大,却不善于洞察时机,他的谋划虽多,但在决断上却显得犹豫不决。他喜好用兵,但却缺乏灵活应变的能力。表面上看起来,他手下的士兵众多,气势逼人,但实际上,这一切早已落入了敌人的圈套之中,等待他的只有失败的命运。诸葛亮的宏伟志向,却未能让他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决断。他...
亮志大而不见机,从历史上可以解释说诸葛亮紫比管仲乐毅但是却未逢明主,他的主公刚刚拿下成都就要接着喝酒接着舞,刘备未能亲贤臣而近小人导致其身后蜀国无大将而廖化做先锋人才凋零,诸葛亮为了蜀国生存空间明知不可为而为止六出祁山伐魏失败,每一次失败基本都是蜀国内部各种政治矛盾危机爆发引发的。 多谋而少决,...
为什么司马懿家风差,子孙却很成功,诸葛亮家风好后代不怎么样? 11.0万 51 01:18 App 诸葛亮被季汉认可也就罢了,为什么晋国也认可?一般不是诋毁敌国权臣吗? 5.3万 27 02:14 App 如果被东吴杀的是诸葛亮,刘备还会不会不听劝阻急于报仇? 4.0万 39 01:27 App 假如诸葛亮成功统一,刘禅会被视作明君吗? 1.1...
时魏王以亮率军远入利在速战每命懿持重以俟其变。亮数挑战,懿不出,因遗懿以巾帼妇人之饰,懿终不出。 懿弟孚书问军事,懿复曰:“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坠吾画中,破之必矣。”与之对垒百余日,会亮病卒,诸将烧营遁走,百姓奔告懿,出兵追之。...
这句话出自《晋书·宣帝纪》,原文为“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被誉为“智绝”,他的智慧和谋略使得他在战争中的表现堪称完美。然而,在这位伟大的军事家身上,却存在一个令人疑惑的问题——他虽然志向远大,但却难以抓住关键的时机,善于谋划但缺乏果断,擅长指挥作战但缺乏权力制衡。这个问题,可以用“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这一句来形容...
#三国人物 #诸葛亮 #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评价 《晋书》中记载了司马懿对诸葛亮的两种评价,看似截然不同,实则各有深意,司马懿曾在给弟弟司马孚的回信中说:“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从时间上看,此评价发生在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期间,当时司马懿与诸葛亮对峙...
诸葛亮这个人,志向很大却不识机微,谋划很多却稀少决断,喜欢用兵却不知权变,别看人多势众来势汹汹,消灭他却是指日可待(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这是司马懿说的。意识是,诸葛亮志向大然而没有机会,谋划多而决断少(意思是优柔寡断),喜欢用兵打仗却没有足够的权谋。虽然领兵马十万,已经落入我的圈套了,我击败他是必然的。司马懿这是为了稳定军心而故意贬低诸葛亮,诸葛死后,又夸诸葛是"天下奇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