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佛性就是一直清澈干净,哪里会有什么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明亮的镜子本来就...
“明镜” 可以理解为能映照万物的镜子,象征着人心的纯净和能够洞察事物的本质。“台” 是放置镜子的架子或者平台。“明镜亦非台” 是说这面纯净的镜子也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放置在台架上的东西。这是在进一步否定把心的纯净状态物质化的观念,心的清明不是依靠一个具体的、外在的承载物来体现的。“本来无一物...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所表达的,是一种悟道修行的高境界。这可以理解为人无物,物无人,一种万事皆空的清净、“无为”状态。禅宗和儒道文化有相似之处,也有本质的差别。禅宗将一切的现象均视为一种“空”。在禅宗看来,一切皆为六根(眼、鼻、耳、舌、身、意)所感知的对...
亦非台是由北京亦非台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打造的家常菜美食外卖品牌。专注于为用户提供家常菜美食的外送和外卖服务。目前已经覆盖大望路、四惠、百子湾地区,家味道产品主要包含黄焖鸡、干炸小黄鱼、黄金带鱼等。 品牌愿景:做中国最好的家常菜外卖美食品牌 价值主张:越平淡越长久的味道 品牌形象: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唐•慧能 这是一首很多人耳熟能详的,唐朝僧人慧能的“偈诗”,由此引出一段著名的禅宗“公案”。“偈诗”,又名“偈子”,原本是对一些宣示佛理的“短句”的称呼。自佛教传入中华后,为了迎合本土化需求,遵循中华传统审美习惯,这些短句,就大多都以...
惠能的偈颂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写完此偈,大家都很惊奇,无不赞叹惊讶。五祖看到大家这样大惊小怪,恐怕有人对惠能不利,于是就用鞋子擦掉了这首偈语,说:“也是沒有见性!”大家以为真是这样。到了第二天,五祖偷偷来到碓房,见惠能腰间绑了一块石头舂米,就说:求道之人...
明镜亦非台,意思是指明镜并不是一个台子。在这里,明镜象征着人们的心境,台子则象征着外界的诱惑与困扰。明镜亦非台,意味着人们要保持内心清净,不被外界纷扰所迷惑。 【明镜亦非台的来源】 明镜亦非台出自宋代诗人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此诗描述了诗人在秋夜感受到凉爽的空气,从而联想到人生...
明镜亦非台的意思 "明镜亦非台"是一个典故,出自中国古代文学家刘基的《陋室铭》。这句话的意思是,明亮的镜子也不能用来代表平台,表达了对外在表象的不信任和质疑。 在《陋室铭》中,刘基描述了自己居住的陋室,虽然简陋但却能让他在其中享受到宁静和自由。他认为,人们常常追求的华丽和富丽堂皇并不能真正带来幸福和...
1. "明镜亦非台"的含义是:明镜虽洁但并不具备灵台之心。2. 明镜一词通常用来比喻人的心灵纯净无暇,如同镜面一般能反映真实情况,毫无隐瞒和遮蔽。3. 在这里,“明镜”可以理解为纯洁的心智或高度的智慧。4. 然而,“亦非台”则表示即便拥有这样的心智或智慧,也并不意味着它就是灵台、就是理想...
以上,便是“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他的下半句有两个,分别是: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与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其中“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最广为人知。综合上述分析可知,慧能更加强调自身的顿悟,自身的悟性。而神秀更强调的是修行、禅定。这两种说法各有千秋,你更认同哪一个呢?欢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