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将《亚鲁王》保护传承列为,代表建议、政协提案与公益诉讼检察建议衔接转化工作机制典型案例,指出该案的典型意义在于:检察机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主动从人大代表议案中梳理出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不力的线索,积极稳妥拓展公益保护的监督办案实践,为代表履职提供案例参考,促进代表建议与公益诉讼检察建议...
《亚鲁王》是一部 26000 余行的大型英雄长篇史诗,主要流传于安顺市的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以及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罗甸县、长顺县、惠水县、平塘县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望谟县。此外,在花溪区、龙里县、息烽县等苗族地区也有少量流传。作为有史以来第一部苗族长篇英雄史诗,《亚鲁王》讲述了苗族西部支系在...
据专家判断,史诗《亚鲁王》所传唱的是西部方言区苗人的迁徙与奋斗史,主角亚鲁王具有深谋远虑、英勇豪迈、开拓进取、有情有义又狡黠智慧的特质。由于古代苗族没有文字,千百年来,亚鲁王通过东郎的吟唱,有血有肉存留于世,史诗涉及历史、民俗、节日、婚嫁、饮食等方方面面。冯骥才在《发现<亚鲁王>》一文中写道:《亚鲁...
一从仪式语境来看《亚鲁王》与《簪汪传》 中国南方民族的史诗大多是在仪式中演述的,史诗与仪式具有密切的关系,杨杰宏就此将史诗分为仪式类史诗与非仪式类史诗,非仪式类史诗又包括演述类史诗和文本类史诗。演述类史诗指已经脱离了仪式,但在民间依...
《亚鲁王》 安顺国宝档案 《苗族史诗——亚鲁王》广泛流传并运用于紫云麻山苗族地区,这是一部麻山苗人在丧葬仪式中对亡灵返回亚鲁王国时代历史唱诵的神圣诗篇。是一部活形态的大型史诗。是麻山苗人的一部神圣经典。 演绎亚鲁王的葬礼 亚鲁王族徽 英雄史诗《亚鲁王》的东郎和翻译者在京领取守望者奖杯 2011年5月,《亚鲁...
这位苗族青年,便是《亚鲁王》的主要收集与翻译者,现任贵州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原紫云自治县亚鲁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杨正江。20世纪80年代出生于紫云麻山的杨正江,从小在祖辈关于家乡的各种奇异故事里对魔幻诡谲的山中世界充满好奇。在成长的过程中,家乡“东郎”(苗语音译,意为“歌师”)苍凉的史诗吟诵的声音似乎...
“亚鲁王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术研讨会近日在安顺学院召开。会议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旨在为亚鲁王文化的传承与深入研究建言献策、贡献力量。《亚鲁王》是一部至今仍在苗族西部方言区葬礼上诵唱的“活态的英雄史诗”。2009年苗族学者杨正江在他的家乡——贵州省安顺市紫云县发掘出苗族史诗《亚鲁王...
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是2009年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的一项重要发现,至今仍广泛流传并在麻山苗族丧葬仪式中运用,是对亡灵返回亚鲁王国时代历史的神圣唱诵。主要流传并运用于安顺市的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分散流传并运用于邻近的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罗甸县、长顺县、惠水县、平塘县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
《亚鲁王》的传承细节 紫云县四大寨是《亚鲁王》唱诵较完整的麻山乡镇之一。早在1971年冬季,我曾徒步翻山越岭,去那里“深入生活”住过十天。回来后一字没写,只有笔记本还幸存。当年没相机,我信手在笔记本上涂鸦访谈对象。2009年8月,我回到了做过访谈记录的四大寨乡关口寨,没想到,真有四大寨的老人认出了我画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