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一心所是大乘唯识家所立心所之数。出自【五十一心所】的佛学术语。【五十一心所】即触、作意、受、想、思(以上属遍行)、欲、胜解、念、定、慧(以上属别境)、信、精进、惭、愧、无贪、无嗔、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以上属善)、贪、嗔、痴、慢、疑、恶见(以上属烦恼)、忿、恨、恼...
唯识学讲五十一种心所法,通俗地说即是人的五十一种心理。心所的意思,大体上可以理解为“系属于心”或者“由心所有的心理活动”,故叫心所。法,可以理解为数量词,在这里是“心理活动”的意思。所以心所法,可以通俗地说成“从属于心的五十一种心理活动”。因为古人研究心的活动时,把“心”和“心的心理...
“一遍行五”:指遍行心所五个,即触、作意、受、想、思。 “别境五”:指别境心所五个,即欲、胜解、念、定、慧。 “善十一”:指善心所十一个,即信、精进、惭、愧、无贪、无嗔、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恶六根本”:指根本烦恼六个,即贪、嗔、痴、慢、疑、恶见。 “中大随烦恼二十...
上面介绍了五十一“心所法”中的五个“遍行心所”,下面我们接着讲一下心所法的第二位——“别境心所”。“别境”就是个别着境,即每个心的缘境,也就是着善、着恶的心,进而要造业了。一旦到达“别境”时,那就止也止不住...
📜 五十法,源于大品般若经,包括三三昧、四禅定、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八背舍、八胜处、九次第定、十一切处等八种法门,合称五十法。💡 五十一心所,则是大乘唯识家所立的心所之数。包括触、作意、受、想、思等遍行,欲、胜解、念、定、慧等别境,以及信、精进、惭、愧等善心所,还有贪、镇、痴等烦...
有了这些认识,我们修行的整体观就更加清晰了,而下手处也更加有针对性了。大家一定要对照自己的心行,仔细琢磨这五十一心所,从而发现自己的主要问题所在,并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我们的精神本身就是心法,但是这个精神如何发生作用呢?那就是心所有法的内容。不管是逻...
无惭——不顾自法,轻拒贤善为性——能障碍惭,生长恶行为业 无愧——不顾世间,崇重暴恶为性——能障碍愧,生长恶行为业 不信——于实、德、能不忍乐欲,心秽为性——能障净心,堕依为业 懈怠——于善恶品,修断事中,懒惰为性——能障精进,增染为业 惛沉——令心于境,无堪任为性——能障轻安,毗...
空性禅修次第(附录2五十一心所法) 五十一心所法 行蕴心所法的部份,总共有五十一项,它包含一切心的思维活动及模式,还有正、负面情绪。我们的个性,就是不断变动的行蕴及心念组合,虽然我们并不把行蕴当成“自我”,却有把个性视为自我的倾向,而且我们对自己的个性,通常有很强的认同感,当我们的个性被批评时,我们...
六识的心所法 十五、五十一心所中,善心所,烦恼心所等,不但与意识相应,也与意根相应,意识所缘的法尘有色法尘,有心法尘,同时也有非色非心法尘二十四个心不相应行法。 色法尘与色有关,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