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粒二象性是由德布罗意于1924年提出的。波粒二象性指的是所有的粒子或量子不仅可以部分地以粒子的术语来描述,也可以部分地用波的术语来描述。波粒二象性是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的又一次飞跃,这一认识为波动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波粒二象性发展简史: 双缝干涉实验之前,牛顿和大多物理学家都认为光是粒子流,因为...
目前主流科学界的解释是不确定性,也就是波粒二象性,我们永远不可能同时获取一个微观粒子的速度和位置信息,只能用概率去描述,也就是所谓的波函数。而波尔更是提出了互补原理,通俗讲就是,微观粒子的波动性和粒子性不可能在一次观测中同时出现,两者是相互排斥的,但又是有机的整体。但无论如何,所谓的波粒二象...
从专业角度来讲,不确定性原理从数学角度描述了物质的波粒二象性,而互补原理则像是从哲学角度解释了这一现象。不确定性原理和互补原理是“哥本哈根学派”的两大支柱。此外,路易·德布罗意提出了“物质波”的概念,认为世间万物皆有波动性,包括我们日常所见的宏观物体,都具有波动性。只不过由于质量庞大,波动性几乎...
主流科学界如今普遍将不确定性视为关键,尤其是波粒二象性这一现象。我们无法同时得知微观粒子的速度和位置,只能借助概率来揭示其奥秘,就像那神秘的波函数一般,充满未知与变数。波尔独具慧眼,提出了互补原理。简单来说,微观粒子的波动性和粒子性,就像一对欢喜冤家,一次观测里不能两全其美。它们虽看似水火不容,...
波粒二象性(wave-particle duality)是指某物质同时具备波的特质及粒子的特质.波粒二象性是量子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震动的微粒子的解说——量子论 微粒子的振动+平动=波动粒子 在经典力学中,研究对象总是被明确区分为两类:波和粒子.前者的典型例子是光,后者则组成了我们常说的“物质”.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
光的波粒二象性是指光既具有波动性,也具有粒子性。这一现象是量子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光的波粒二象性的发现源于科学家们对光的本性的探索。历史上,光的波动说与粒子说的争论一直持续不断。最早的波动说可以追溯到笛卡尔提出的两点假说。笛卡尔认为光是一种类似于微粒的一种物质,同时他也提出了光是一种以“...
光的波动说与微粒说之争从十七世纪初开始,至二十世纪初以光的波粒二象性告终,前后共经历了三百多年的时间。牛顿、惠更斯、托马斯.杨、菲涅耳等多位著名的科学家成为这一论战双方的主辩手。正是他们的努力揭开了遮盖在“光的本质”外面那层扑朔迷离的面纱。跨世纪的争论引...
德布罗意公式的提出揭示了波动性和粒子性在微观尺度上的统一。在传统的物理学观念中,波动和粒子性被视为两种截然不同的性质,但德布罗意公式的推导和实验验证表明,物质粒子既可以表现出粒子的局域性质,又可以展现出波动的全局性质。这种波粒二象性的统一在量子力学中起着关键作用。它不仅解释了微观世界中的各种奇特...
波粒二象性是物理学中最强大但又违反直觉的思想之一。它指出,当量子在空间中自由传播而不受观察和测量时,它就会表现出波的行为,不仅会与其他量子发生衍射和干扰,还会与自身发生干涉。然而,当同一个量子被观察和测量时,或者被迫以揭示其量子态的方式与另一个量子相互作用时,它就会失去波的特性,而表现得像一...
总的来说,波粒二象性与观察者的关系研究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科学和技术问题,它也关乎到我们对宇宙、生命和意识的理解和认识。这是一个既深奥又广泛的领域,它的未来发展和研究将会继续吸引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和研究者,共同探索这个宇宙的奥秘。 结论 我们可以确认的是,波粒二象性的确显示出观察者和被观察系统之间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