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争议事项需属于可仲裁的范围外,当事人申请仲裁还需满足一定的条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二十一条,这些条件包括:(一)有仲裁协议,即双方当事人需事先或事后达成将争议提交仲裁的书面协议;(二)有具体的仲裁请求和事实、理由,申请人需明确其仲裁请求,并提供相应的事实和理由支持;(三)属于仲裁委员会的...
争议事项是否具有可仲裁性是指根据应适用的法律,该争议是否可以通过仲裁方式解决。 可仲裁事项的范围形象地比喻为一个大圆圈套着一个小圆圈,大圆圈是法定可仲裁事项的范围,而小圆圈则是当事人约定的提交仲裁事项的范围。 确定争议事项可仲裁性的标准可以首先划分为主体标准和客体标准,主体标准即仲裁双方当事人首先要具...
1.争议的可争讼性。可争讼性确定了发生于当事人之间纠纷事项的性质。若争议可以通过诉讼的方式加以解决,那么也就可以纳入具有准司法”属性的仲裁的调整范围。根据此标准,认定公民民事能力案件和认定无主财产案件等非诉讼案件,以及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权属确认案件就被排除在可仲裁事项范围之外。因为这些案件不是当事人...
以下是对证券争议可仲裁性的详细分析: 一、法律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二条,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可以通过仲裁方式解决。证券争议,作为合同纠纷或财产权益纠纷的一种,因此在一般情况下是具有可仲裁性的。 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三条也明确规定...
而何种争议可以由当事方人通过仲裁协议提交仲裁机构裁决则涉及到争议事项的可仲裁性问题。可仲裁性(arbitrability),从广义上说,可以涵盖当事方对仲裁的意思表示的存在与有效,狭义上则仅仅指可通过仲裁解决争端的范围。通说指当事人之间发生的争议,以其本身的性质和适用于它们之间的法律,属于可以通过仲裁方式解决的...
2022年9月20日,美国纽约州地区法院就KASSIM v. CVS ALBANY, LLC案作出判决。法院认为,雇员接受雇主仲裁政策培训且同意将劳动争议提交仲裁,双方达成了有效的仲裁协议。雇员有关雇主就业歧视和报复行为的主张涉及争议的可仲裁性问题,其应当由...
对,如果法律规定某些事项不得通过仲裁 解决,则这些事项就不具有可仲裁性。 •(1)争议可仲裁性的判断对象与具体仲裁 请求 •(2)争议可仲裁性与争议可诉性 •(3)争议可仲裁性与仲裁管辖权 (1)可仲裁性的判断对象与具体仲 裁请求 •争议可仲裁性的判断对象是争议本身, ...
争议的可仲裁性往往由一国公共政策所规制。在印度,可仲裁标的构成取决于Booz Allen 案所设立的标准,这一标准在后续Ayyasami一案中得以延续与发展。总而言之,以下两类争端从性质上来看不具备可仲裁性: 涉及对物之诉(actions in rem), 而非对人之诉(actions in personem),例如涉及刑事犯罪、监护权问题等的争议...
仲裁事项是民商事争议,一般表述为“契约性和非契约性商事争议”。 我国《仲裁法》第2条规定:“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纠纷,可以仲裁。”第3条规定:“下列纠纷不能仲裁:1. 婚姻、收养、监护、抚养、继承纠纷;2. 依法应当由行政机关处理的行政争议。”这两条分别以概括和列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