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遗憾,九七改中战车在战场上的表现谈不上好,最多只能算是中规中矩。在日本于1941年末挑起太平洋战争时,九七改中战车和九七式中战车的表现尚算不错,可这不是因为它们性能优秀,而是因为英美联军的表现十分低劣的原因。而当时间来到1943年时,随着美军在太平洋发起反击,九七改中战车就无力对抗美军的M3中型坦...
由于这一年是日本皇室纪元的2589年,所以该车被命名为89式轻型坦克(此时的确是叫轻型坦克,后来才改叫中型坦克),试生产后主要配发到陆军步兵学校战车教导队和第14师团第1战车大队使用。使用方根据使用情况相继提出了改进意见:强化主要部位结构的提高逾越壕沟的能力,为了满足这些要求,改进后的89式坦克自重超过了11...
1938年攻破滕州城门的八九式中战车 在1939年的诺门坎战役中,八九式中战车,九五式轻战车和少数的九七式中战车一起作为中战车的主力被投入,第一次经历反坦克战斗,此战暴露出日军坦克在反坦克作战中,既打不穿对面,也防不住(甲弹对抗你都搞不懂你反什么坦克)。九七式中战车同年开始更换新火炮和新炮塔。八九式中...
不过,日本军国主义者自然不甘心失败,为了他们心目中的“本土决战”能顺利实施,日本特意制造了“决战兵器”——三式中战车。在介绍三式中战车前我们必须先明确一点,那就是所谓三式中战车其实和一式中战车一样,都是九七式中战车的魔改型号。为了能够对抗M4中型坦克,日本在1943年展开了“新中战车(甲)”项目,旨...
八九式中战车的装甲强度在当时也算中等偏上水平,由于经过表面的硬化处理,抵挡小口径枪炮弹时可谓是坚不可摧。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由于中国缺乏反坦克炮一系列武器,所以八九中战在日军侵华时,充当了急先锋,基本每一场战争都可以见到她们的身影,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是当之无愧的太君快乐车。但在后来1939年的诺门坎战...
旧日本帝国陆军97式..先说明本人还是坚定的苏军啊,只是个模型哦。其实我觉得97式外形还是挺好看的,这辆战车的涂装好像是马来进攻时期的第几战车队什么的,土豪同学摄影
Type 3 Chi-Nu坦克也就是“三式中战车”算是小众型号,产生数量不足美式坦克的一个零头。根据《四研史》的记载,本车转换了一式中战车生产配额中的350辆。但由于生产开始较晚(1944年11月开始生产),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只生产了166辆(1944年生产55辆,1945年生产111辆)(有关生产数量存在争议,还有其他...
三式中战车于1944年5月开始开发,时间紧迫,所以三菱重工的设计人员直接采用了一式中战车的车体,搭载新设计的六边形炮塔。火力方面原本打算使用九五式野炮改装,但是由于新的60.8毫米前装甲的谢尔曼出现,遂改为由九十式野炮改装为三式二型75厘米38倍径战车炮。PS:九十式野炮是二战日本穿甲能力最好的野炮,其实战效能...
当然,指望他们现在从头研发那是不可能了,所以他们最后还是只能在一式中战车的基础上进行魔改,也就有了所谓的三式中战车。不过,三式中战车其实并非是日本陆军最初的规划,原本日本陆军的“新中战车(甲)”计划是要研发性能更好的四式中战车的,但因为这四式中战车的研发进度慢的和蜗牛一样,因此日本陆军不得...
最终,在经过了严格的对比实验后,三菱重工的一号样车获胜,被命名为九七式中战车,并在1937年正式量产入役。九七式改 尽管当时的日本陆军对于九七式中型战车非常满意,但此时也恰好是各国坦克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德国在1938年推出的三号D型坦克的装甲提升到了30毫米厚,法国也有B-1重型坦克和索玛S-35中型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