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易帜 [ dōng běi yì zhì ] 生词本 基本释义 [ dōng běi yì zhì ] 1928年6月奉系军阀张作霖被日本关东军炸死后,其子张学良任东三省保安司令,派代表与南京国民政府商谈东北易帜,实现中国统一。同年12月29日,张学良、张作相、万福麟等发表通电,实行易帜,服从国民政府。1929年1月7日,成立了以...
东北易帜名词解释 东北易帜名词解释 东北易帜,是指中国东北地区易帜的历史事件,即日本占领中国东北地区后,将之从中国分割出去建立伪满洲国的过程。东北易帜发生于1931年正式开始,终于1945年。东北易帜的背景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队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沈阳发动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制造了“九一八事变”。随后,日本...
张学良担心日本使用极端手段,同国民政府商定后决定暂缓易帜。东北易帜时的张学良 12月中旬,国民政府特使军政部政务次长兼军政部兵工署署长张群,国民党二届候补中执委吴铁城、北平政治分会主席李石曾、军事委员会委员方本仁到达沈阳,送来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和东北主要官员的委任状。24日,张学良宣布29日改悬挂国旗,东北三...
张学良判断,日本不敢直接出兵阻止东北易帜,因为这样会招来英美插手东北事务。 最终,张学良下定决心,在12月29日宣布东北易帜。 东北易帜对中国社会的走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第一,中国重新统一,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得到了保护。 第二,国民政府消灭了北洋军阀,进入了所谓“训政”阶段。 第三,原本对日亲善的蒋介石,认清了...
东北易帜是什么意思 指张学良在东北改换旗帜,表示归附南京政府领导。1928年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在皇姑屯被日本关东军炸死,子张学良主持东北军政。同年7月即宣布停止内战,12月不顾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发出易帜通电,宣布归属南京国民政府,遵守三民主义,并在东北悬挂国民政府旗帜。南京政府形式上统一了中国。史称东北易帜。
在“东北易帜”后,张学良对日本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并在南满洲铁路附近建设新的铁路设施,导致南满洲铁路陷入经营危机。日军石原莞尔、板垣征四郎等人因此决定发动战争来夺得主导权。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炮轰沈阳北大营,次日侵占沈阳,又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日本在中国东北...
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并在东北各省同时降下北洋政府的五色旗,换成南京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 《民国日报》1928年12月30日信息 东北易帜标志着国民革命军北伐¹的结束、南京国民政府实现名义上的中国南北统一以及北洋政府的正式结束。
简介:东北易帜纪录片高清完整版免费在线观看,简介: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将军当天向全世界通电,毅然宣布东北实行易帜;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在东北将原北京政府的红黄蓝白黑五色旗改为南京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宣布拥护国民政府的政治行动,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东北易帜”。
东北易帜是中华民国史上一场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它标志着北洋政府的正式结束,南京国民政府从此完成对中国形式上的统一。 1928年12月29日,统治东北地区的奉系军阀首领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蒋介石领导的南京国民政府。 与此同时,象征北洋政府的五色旗在东北各地缓缓落下,取而代之的是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
东北易帜 拼音dōng běi yì zhì 注音ㄉㄨㄥㄅㄟˇ 一ˋ ㄓˋ 繁体東北易幟 词语解释 东北易帜(東北易幟)[ dōng běi yì zhì ] ⒈ 1928年6月奉系军阀张作霖被日本关东军炸死后,其子张学良任东三省保安司令,派代表与南京国民政府商谈东北易帜,实现中国统一。同年12月29日,张学良、张作相、万福麟等发表通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