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名> 下川口 村名。在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东部、湟水和隆治河交汇处,北隔湟水与甘肃省相邻。属马场垣乡。人口3620。据《碾伯所志》将巴州河称上川,隆治沟称下川,地当下川之口处,故有此称。西汉时为允吾县、金城郡治所。宋为湟州地。1931年曾设下川乡。主产春小麦等,盛产瓜果。兰青铁路经此,公路...
下川口简介..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东北部村落。位于湟水与隆治河交汇处。属马场垣乡。西汉时曾为允吾县和金城郡治。因居隆治沟口(即川口)并处上川口之下而得名。1994年人口3000余,汉、回族杂居,汉族居多。居民以农为主
民和县下川口古城遗址,也称允吾古城遗址,著名学者顾炎武曾考证允吾故址,他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记载:“允吾故城……是今之下川口也。”清乾隆时期西宁府佥事杨应琚也在《西宁府新志》中也认为,允吾故址在下川口。其位于海东市民和县马场塬乡下川口村西500米处,靠近
历史民族史> 下川口 古城堡名。古允吾县治所。在今青海民和县境,滨湟水。汉王莽时改称修远县。现有古城遗址,分称旧城、新城。城北湟水渡口为古郑伯津,对岸兰州市红古城为汉时之允街,两地隔河相望,形势冲要,为争战之地。盛产瓜果,名驰青海。 下川口相关 ...
新城则是此前西南城址进一步发展的产物。三名对下川口古城西南城址的发展和演变脉络有较为充分的揭示,即邈川城最初的立足点在西南部,以南地区的部族是该城的重点防御对象,而东、北二方向上的防守更多地依赖于两川。随着部族实力的壮大,邈川城部族更为积极地利用两川的便利,故在大城之外再设新城。
下川口特大桥 〈湟水〉〔〕[民小一级路桥]{陇·兰州市红古区红古镇 青·海东市民和县马场垣乡}
下川口村是由渭河、漆水河、湋河(后河)三条河流交会形成的川口。因河水的流向及河形地貌酷似一个“下”字形,在漆水河畔形成的古老村落。这就是下川口村名的来历。有着上千年灿烂历史和千百年苍桑年华的下川口村,给后辈子孙留下了千古文明和辉煌。美丽富饶的土地,养育出勤劳智慧的伟大人民。缔结出一段又一段难忘...
下川口简介 傻嘚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东北部村落。位于湟水与隆治河交汇处。属马场垣乡。西汉时曾为允吾县和金城郡治。因居隆治沟口(即川口)并处上川口之下而得名。1994年人口3000余,汉、回族杂居,汉族居多。居民以农为主,主要种植春小麦。盛产桃、杏、软儿梨、西瓜、苹果。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举办“果花会”,演...
下川口村是由渭河、漆水河、湋河(后河)三河交汇形成的川口,因河水的流向及河型地貌酷似一个“下”字形,便因此得名。全村有两个自然村,设有七个村民小组,共708户3624人,主要种植小麦和玉米。这里有千年历史的川云寺;有赐福纳祥的太白庙;有与大唐随缘地半坡寺;有保存完整的朱氏宗祠;有千年古要道,百年...
党员带头 下川口“世外桃源”催民富 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马场垣乡下川口村一直以“青海第一村”被人熟知。下川口村是青海省地势最低的地方,海拔不到1700米,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盛产瓜果、蔬菜,尤其种植桃、梨、杏历史悠久,闻名遐迩。初夏五月,去往下川口村的路上,郁郁葱葱、大大小小的桃树在道路两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