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为纪传体国别史《三国志》中的卷一 魏书一 武帝纪第一 。作者是西晋的陈寿。作者简介 《魏书》陈寿(233-297),字承祚,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北)人。他少好学,就有志于史学事业,对于《尚书》《春秋》《史记》《汉书》等史书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任...
《三国志》中的《魏书》、《吴书》,主要取材于这些史书。蜀政权没有设置史官,无专人负责搜集材料,编写蜀史。《蜀书》的材料是由陈寿采集和编次的。 陈寿写书的时代靠近三国,可资利用的他人成果并不多,加上他是私人著述,没有条件获得大量的文献档案。阅读《三国志》时,就会发现陈寿有史料不足的困难,内容显得不...
三国志是陈寿所著,其依托魏、吴官史,又因其蜀人身份,采集蜀国资料最终成书。但因材料不足史料有限,致使内容不够充实。后由裴松之作注,三国志才变得完整。裴注多于陈寿本数倍,引据了许多后来佚失的文献,具有很高的价值。另外一个有趣的点是,裴松之和《后汉书》的作者范晔是同时代的人,照此算来,三国志的成...
每卷的“人物性质”,归类颇清晰,无可置喙。但我想从《魏书》的卷册背后,探讨其分类的真正依据。陈寿撰《三国志》是在西晋初年。而西晋的特殊之处,是一面自诩“承袭魏祚”,另一面在篡代过程中又“颇多血腥”。同时曹魏的勋戚子弟,多仕宦于晋初。因此陈寿面临的压力,不仅来自西晋方面、同时也来自曹魏旧...
《三国志·魏书·董卓传》出自陈寿著《三国志》。原文 董卓字仲颖,陇西临洮人也。少好侠,尝游羌中,尽与诸豪帅相结。后归耕於野,而豪帅有来从之者,卓与俱还,杀耕牛与相宴乐。诸豪帅感其意,归相敛,得杂畜千馀头以赠卓。汉桓帝末,以六郡良家子为羽林郎。卓有才武,旅力少比,双带两鞬,左右驰...
《三国志·魏书·曹真传》出自陈寿著《三国志》。作品原文 曹真字子丹,太祖族子也。太祖起兵,真父邵募徒众,为州郡所杀。太祖哀真少孤,收养与诸子同,使与文帝共止。常猎,为虎所逐,顾射虎,应声而倒。太祖壮其鸷勇,使将虎豹骑。讨灵丘贼,拔之,封灵寿亭侯。以偏将军将兵击刘备别将於下辩,破之,拜...
魏书 武帝纪 《武帝纪》是《三国志》的第一篇,记述的是魏武帝曹操的事迹。陈寿全面而详尽地记述了曹操不平凡的一生。曹操是非常有名的历史人物,他以他的雄才大略,叱咤风云数十年,统一了我国北方,同时也奠定了曹魏王朝的基业。曹操将汉献帝控制在手中后,令由己出,已经“三分天下有其二”,这也是他被后人称为...
三国志 登录 魏书 武帝纪第一·曹操 ·卷一 ·时间:?~220 ·籍贯: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 ·职务:魏王 曹操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雄才大略,从不过千人的军事小集团首领发展成统一了北方的一世豪雄。他身经百战,用兵如神,是三国时期的兵法大家。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用人唯才,大力发展经济...
奇怪的是,曹操生前未曾称帝,却位列《魏书》第一;而已经建国称帝的刘备、孙权,却在《蜀书》《吴书》中屈居第二。难道,这也是因为曹魏正统观的影响吗?上图_ 曹操(155年-220年)一、《三国志》所见正统观 陈寿作《三国志》时,的确尊魏为正统。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陈寿把蜀汉国号改了。刘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