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斋直指方》、《指迷方》二书所载七气汤,治七情相干阴阳不得升降,气结壅滞,攻冲作痛,于本方去三棱,加辣桂30g,半夏10g,行气力量虽然有所减弱,温通阳气、下降逆气作用则有所增强,尤宜于中寒气滞之证。 【歌括】 七气汤治七情伤,棱莪藿桔青陈匡, 香附益智兼...
【别名】 大七气汤(《重订严氏济生方》)。 【处方】 京三棱 蓬莪术 青橘皮 香附子(去毛)陈桔皮(洗)桔梗 藿香叶 桂心 益智各45克 甘草(炙)9克 (胡氏《经效方》有沉香15克,无陈橘皮) 【制法】 上药为散。 【功效与作用】 治七情相干,气道壅滞,致成六聚,状如症瘕,...
七气汤方源《外台》卷十二,主治忧、劳、寒、热、愁、思,及饮食隔塞,虚劳内伤,五脏绝伤,奔气不能还下,心中悸动不安。 七气汤--《外台》卷十二 【方源】《外台》卷十二引《深师方》。 【组成】桔梗二两,人参三两,芍药三两,茱萸七合,黄芩二两,干地黄三两,枳实五枚(炙),桂心二两,干姜三两,甘草三两(...
这个七气汤所治的也是《深师方》所治的七种气机失调,但其用药非常简单,可谓是简版的七气汤。 另外,《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亦有七气汤,“治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气郁发,致五脏互相刑克,阴阳反戾,挥霍变乱,吐利交作,寒热眩晕,痞满咽塞。” 其方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七气汤药味有所补充:...
聚气,由惊、恐、恚、怒,或冒寒热,留而不去,为郁伏之气,因气流行,随经上下相搏痛,久久令人痞闷,其脉短涩。六聚,状如症瘕,随气上下,发作有时,心腹(疒丂)痛,攻刺腰胁,上气窒塞,喘咳满闷,小腹(月真)胀,大小便不利,或复泄泻,淋沥无度。多饮成酒癖积块,腹胀疼痛,身肿肌黄,少食。功效行气消滞,和...
降真香|七气汤..【原文】《急救仙方》七气汤:治积年久损入经络,服药无效。腰背拘急,咳嗽痰涎,风劳发动,日渐羸瘦。每到秋来,损病复作,不问男子妇人,并皆治之。青皮,去白,炒;陈皮,去白;三棱,湿纸裹煨;北梗,去芦;肉桂
方名:七气汤(理气之剂) 总结:行气消痰 组成:茯苓、紫苏、厚朴、半夏 主治: 1.治七清气郁,痰涎结聚,咯不出,咽不下,胸满喘急。 2.或欬或呕,或攻冲作痛。 归经:手足太阴药也 变化方: 本方加白芍、陈皮、人参、桂心、亦名七气汤,治七情郁结,阴阳反戾, 吐利
由于本方主治因七种情志不调所致之气郁证,故称“七气汤”。又因用四种药物治疗七情郁结之病,取四、七两个数字, 亦称“四七汤”0。 【适用证】 七情郁结,痰涎凝聚所致的咽中如有物阻,状如棉絮,或如梅核,咯吐不出,吞咽不下等症。现代用于胃脘胀痛,而有恶心呕吐、七气郁结、心腹绞痛、不能饮食等。
七气汤中半夏和官桂为重要成分,用于调气豁痰。在调气过程中,豁痰是首要任务,因为气结会导致痰生,痰盛则气愈结。七气汤等方剂中,半夏为主治药物,辅以官桂,正是调气豁痰的良方。此外,调气还需温中,以应对冷气入侵,如用和剂七气汤、治中汤等。对于痰结、中满、上气、气隔等症状,也有相应的治疗方法...
七气汤源于古代医籍《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它是一剂针对特定症状的中药方剂。其主要成分包括丁夏(经过汤洗处理的150克),姜制厚朴和桂心各90克,茯苓和白芍药各120克,紫苏叶和橘皮各60克,以及人参30克。这些药材被精细锉散,以确保药效充分释放。服用七气汤的方法是先将药材混合,每次取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