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汤的习俗,七月初一泡好巧芽,七夕这天剪芽做汤。树液洗头发,花草染指甲 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喜欢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传说不仅可以年青美丽,而且对未婚的女子,还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多是少女与儿童们。做巧食 巧果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
7、拜床母 七夕除了拜七娘,家里有小孩的还要拜床母。 古人在七夕这天,会用油饭、鸡酒(或麻油鸡)祭祀,并焚烧“四方金”和“床母衣”。 祈求床母保佑孩子健康长大。 古代没有疫苗,医疗条件也不佳,很多孩子活不到成年。 所以会有求床母保护的习俗,一定...
1. 穿针乞巧 穿针乞巧是七夕节最古老的习俗,始于汉朝,流传至今。妇女们会在七月七日晚上聚在一起,比赛穿七孔针,穿得越快越多,就表示乞到了越多的巧。 2. 晒书晒衣 晒书晒衣是七夕节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习俗。会在七月七日当天把书籍和衣物拿到太阳底下晾晒,祈求去除霉运和疾病。 3. 拜织女 拜织女是七夕...
七夕节的习俗三:投针验巧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
七夕节(乞巧节)或称“女儿节”“女节”“古代妇女节”。流行于甘肃省西和县的传统节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甘肃省西和县一带的七夕乞巧民俗出现于汉代,经过唐宋时期的发展,明清两代达于兴盛,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西和乞巧民俗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从农历六月三十日(小月为二十九日)晚开始,至七月...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风俗,故称。 女节: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故称女节,亦称女儿节、少女节。 兰夜:农历七月古称“兰月”,故七夕又称“兰夜”。 小儿节:因为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为之,故称之。 穿针节:因为这天有穿针的习...
七夕节,又称乞巧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源自对自然天象的崇拜,由上古时代星宿崇拜演化而来。七夕节的节日习俗丰富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乞巧活动 乞巧是七夕节最为核心的习俗。古代女子在这一天会通过各种方式向织女乞求灵巧的双手和美满的婚姻。具体的乞巧活动形式多样,如穿针乞巧、对月穿针、喜蛛应巧、投...
“乞巧节”又叫“七夕节”“女儿节”“姑娘节”。“乞巧节”这天主要有以下习俗:1、贺双星:少女少妇们往往结伙祭拜牛郎织女双星。为了向心灵手巧的织女乞求灵巧,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晚上,我国许多地方的少女少妇们用茶、酒、水果、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和化妆用的花粉作供品,趁牛郎织女团聚之时,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