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一带,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储七夕水 民间传说七夕节天上的七位仙女会下凡到河流中洗澡,这时的河水因沾了仙气,人们洗了不仅会带来桃花运,还可预防疾病。储七夕水。据说“七夕水”有神奇的功能,久储不变,可治疗烫伤...
7、拜床母 七夕除了拜七娘,家里有小孩的还要拜床母。 古人在七夕这天,会用油饭、鸡酒(或麻油鸡)祭祀,并焚烧“四方金”和“床母衣”。 祈求床母保佑孩子健康长大。 古代没有疫苗,医疗条件也不佳,很多孩子活不到成年。 所以会有求床母保护的习俗,一定...
1. 穿针乞巧 穿针乞巧是七夕节最古老的习俗,始于汉朝,流传至今。妇女们会在七月七日晚上聚在一起,比赛穿七孔针,穿得越快越多,就表示乞到了越多的巧。 2. 晒书晒衣 晒书晒衣是七夕节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习俗。会在七月七日当天把书籍和衣物拿到太阳底下晾晒,祈求去除霉运和疾病。 3. 拜织女 拜织女是七夕...
七夕节的习俗三:投针验巧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
七夕节(乞巧节)或称“女儿节”“女节”“古代妇女节”。流行于甘肃省西和县的传统节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甘肃省西和县一带的七夕乞巧民俗出现于汉代,经过唐宋时期的发展,明清两代达于兴盛,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西和乞巧民俗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从农历六月三十日(小月为二十九日)晚开始,至七月...
七夕节 民间习俗 七夕节既是拜祭七姐的节日,也是爱情的节日,是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祈福、乞巧、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在七夕的众多民俗当中,有些逐渐消失,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被人们延续了下来。 1.对月...
七夕节,又称乞巧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源自对自然天象的崇拜,由上古时代星宿崇拜演化而来。七夕节的节日习俗丰富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乞巧活动 乞巧是七夕节最为核心的习俗。古代女子在这一天会通过各种方式向织女乞求灵巧的双手和美满的婚姻。具体的乞巧活动形式多样,如穿针乞巧、对月穿针、喜蛛应巧、投...
七夕节的日期是在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因其日期恰在夏季,故也被称为“秋七夕”。在七夕节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习俗有以下几种: 1. 拜七姐 拜七姐是七夕节最主要的习俗之一。在七夕之夜,姑娘们会在庭院中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美貌和姻缘。拜七姐的仪式通常很简单,只需准备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