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建了九门的城楼;完善规制,在瓮城月墙开辟门洞修建闸楼,加装千斤闸;改变了瓮城门居中、护城河上设吊桥的旧时设计,在原瓮城门的位置增筑箭楼,但箭楼城台下不设门洞,所有吊桥均改建为石桥。工程结束后,齐化门改称朝阳门。
历史地名> 齐化门 元大都城十一门之一。在今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内大街东朝阳门桥处。《明史·徐达传》:洪武元年(1368)北伐,“进克通州,顺帝帅后妃、太子北去。逾日,达陈兵齐化门,填濠登城”。即此。明正统四年(1439)改为朝阳门。 齐化门相关 南源岭 ...
朝阳门,这座因门朝东方而每日迎接京城朝阳的古门,其历史可追溯至元朝,那时它被称为齐化门。作为京城的粮食运输要冲,门内九仓之粮皆经此门运至。因此,瓮城门洞内刻有一束谷穗,象征着丰收与繁荣。在京都填仓之节日时,络绎不绝的粮车往来穿梭,使得“朝阳谷穗”成为了南粮北运的第一位喜迎神。粮食运入朝阳...
齐化门是指朝阳门。朝阳门位于北京市,元称齐化门,门内九仓之粮皆从此门运至,故瓮城门洞内刻有谷穗一束,逢京都填仓之节日,往来粮车络绎不绝。朝阳门形制与崇文门略同,面阔五间,通宽31.35米,进深三间,通进深19.2米;楼连台通高32米。朝阳门古时为进京的交通要道,1915年经过一次拆除,...
朝阳门名字来于其门面向东方,每天都迎接京城的朝阳,故名。 1900年代 朝阳门全景(由南向北拍摄,多么漂亮、和谐。) 朝阳门,元称齐化门,门内九仓之粮皆从此门运至,故瓮城门洞内刻有谷穗一束,逢京都填仓之节日,往来粮车络绎不绝。“朝阳谷穗”为南粮北运的第一位喜迎神。粮食进了朝阳门,就存放在附近的...
齐化门是指如今的北京的朝阳门。朝阳门始建于元初,本是元大都的东南门,元代时命名为齐化门,取自《周易》“天地感而万物化生”之意。明朝时改名为朝阳门,因其门面向东方,每天都最早迎接东升的太阳,故而得名。在民间,齐化门这一称呼仍被广泛使用。希望这个解答能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北京的历史文化。
齐化门是朝阳门,元代时朝阳门叫齐化门。朝阳门是明城墙东段最北一门,开辟于建国后,因为是每天第一个面向初升朝阳的城门,故取名朝阳门。城门内为东五路,门外为长乐路。在同样拥有朝阳门的首都,这座城门对于北京的意义,是和平年代向往自由的枷锁,战乱时期渴望安宁的灯塔。
这首诗的首联“齐化城门郁嵯峨,往昔繁华岁月多”,直接点明齐化门当年的雄伟以及往昔的繁华。颔联“商贾如云通四海,驼铃阵阵韵穿梭”,生动地勾勒出齐化门作为商业枢纽时的繁盛画面,让人仿佛能看到那熙熙攘攘的人群和络绎不绝的商队。颈联“今朝城阙仍依旧,不见当年热闹歌”,通过今昔对比,突出了岁月变迁后齐化门的寂寥。
解析:朝阳门 元代称齐化门。标志是瓮城门洞上刻有一枝谷穗。它是北京的粮门,多走粮车。朝阳门也叫“杜门”,有休息的意思。通过京杭大运河运来的漕粮,都由此门入城,存放在朝阳门内的几座大仓库内,因此它多走粮车。它的瓮城内建有关帝庙,但庙里只有神牌而没有神像。北京内城的九座城门各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