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次中东战争,又称黎巴嫩战争,爆发于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因为其驻英国大使被巴勒斯坦武装暗杀,出动陆海空军10万多部队,对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和叙利亚军队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几天时间就占领了黎巴嫩的半壁江山。这是自四次中东战争以来,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最大的一次战争,战争期间出现了由以色列...
11月25日,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南郊,以军空袭现场升起浓烟。新华社发 2024年1月2日,据哈马斯消息,该组织政治局副主席阿鲁里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遭以色列无人机空袭身亡。袭击地点距离分社驻地不过两三公里,“战争”气息已如此之近。袭击发生后,空气中弥漫着爆炸后的刺鼻烟雾,救护车的鸣笛声一直响到深夜。人们很快...
1982年6月,一支庞大的以色列军队突破黎巴嫩边界,声称要清除“恐怖分子”。然而,这场名为“和平加利利行动”的战争,却让黎巴嫩这个本就四分五裂的国家更加混乱。贝鲁特的街头,炮火和哭喊声交织,平民流离失所。而在战争的背后,是多国势力的暗流涌动:以色列、叙利亚、黎巴嫩基督教民兵,还有巴勒斯坦解放组织。谁在真...
执行两栖行动和通过海军火炮支援地面进攻让以色列海军在以色列人的黎巴嫩战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贝鲁特围城战中,他们使用传统火炮和加布里埃尔导弹对巴勒斯坦人的阵地进行攻击。这名在萨尔4型导弹艇上服役的海军上尉(与陆军上尉等同——以色列国防军没有独立的海军军衔系统,所有人员都使用陆军的军衔系统)穿以色列国防军的杂...
黎巴嫩战争爆发后,以色列、叙利亚及西方势力各取所需,支持亲附于己的武装派别,致使内战愈旷日持久,黎巴嫩的经济也处于崩溃边缘。黎巴嫩是一个多教派国家。1943年独立前夕,人口约130万,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人口比例为6∶5,各教派即在此基础上达成分配国家领导职务与议会席位的协议:总统和军队总司令由基督教马龙派...
黎巴嫩山战争是黎巴嫩内战第三阶段(1982年至1983年)和第四阶段(1984年至1989年)期间的一场大规模冲突。冲突发生于黎巴嫩首都贝鲁特东南多山的乔福区。事件背景 在1982年6月以色列入侵黎巴嫩之后,黎巴嫩国内以色列在基督教马龙派人口中的盟友“黎巴嫩长枪党”旗下的民兵组织“黎巴嫩力量”在巴希尔·杰马耶勒的领导下,...
战斗一打响,以色列军队势不可挡。坦克大军一路轰隆隆地开进了黎巴嫩,沿途的村子在炮火中成了一片废墟。巴勒斯坦武装虽然拼死抵抗,但装备和训练都差了一大截,只能被迫撤退。战火很快就蔓延到了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整个城市瞬间陷入了混乱。贝鲁特的战场就是这场战争的缩影。枪炮声不断,平民们纷纷冲上街头逃生。妈妈拉...
黎巴嫩内战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首先,内战加深了中东地区的宗教和民族矛盾。战争期间各阶层之间的仇恨和冲突都加剧了这种矛盾,影响了整个中东地区的稳定与和平。其次,黎巴嫩内战在环境、社会和政治等方面造成的破坏,也给整个地区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实质性损失。黎巴嫩经济惨遭摧残,大量外来投资、商业和银行活动流失...
袭击发生过后,真主党用“灯塔电视台”发出了声明,表示只要以色列释放阿拉伯囚犯,被俘虏的以色列士兵就会被转移到安全地点。在两名以色列士兵被俘虏之后,以色列立马做了一个决定,那就是对黎巴嫩发起攻击,由此,第二次黎巴嫩战争爆发,由于美国的态度,这场战争的局势不断恶化。黎巴嫩战争的过程 面对真主党的袭击并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