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古学堂与成都黉门街 黉门街,起于成都市小天竺街,止于浆洗街,长358米,宽18米,位于在华西医院附近。黉门街西段旧名东巷子,它的更名与1910年存古学堂的创办有关。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战功赫赫的陕甘总督、崇庆州(今崇州市)人杨遇春(1761—1837)告老还乡,在成都南门外受领一座壮观雅致的府邸。杨遇春像 清...
黉门街社区是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玉林街道下辖社区,社区下设8个网格片区,有7个居民自治管理小组,4个民情专递员。社区简介 成都市武侯区玉林街道黉门街社区占地面积0.7平方公里,有居民院落45个,有住户4800余户,人口1.2万余人,登记流动人口3800余人,外来流动人口流量达4万余人。社区按照“总支领导、居站负责...
学堂内设四先生祠,供奉宋代四川著名学者范景仁、范淳甫、张南轩、魏鹤山。辛亥革命后,存古学堂曾改为国学院,街道也一度更名为国学巷,但现在的国学巷是单独的一条街,就在黉门街的旁边。 隐藏的密道 🚶♂️离黉门街不远的轿铺巷,因存古学堂更名为“四川国学院”而得名。民国十九年(1930年),这里并入...
成都的黉门街,静卧在华西坝畔,与历史悠久的华西协合大学相距不远。黉门,在古代指的是学校的大门,是读书人进出的必经之地。因此,古代士子考中秀才后,常被戏称为“身入黉门,天子门生”,这一说法充满了雅致与韵味。谈及黉门街的由来,就不得不提及其背后的一位关键人物——杨遇春。杨遇春,这位来自四川崇庆...
成都黉门街,起于小天竺街,止于浆洗街,长358米,宽18米。黉门街在华西医院附近,有的人认字认“半边”,总是念成“huang”门街。旧时称学宫为“黉”,黉门即学宫大门,有黉门监生、黉门客等名称。“身入黉门,天子门生”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喜事。因此在古...
👉 黉门街 🕹️ 地址:成都市武侯区玉林街道“身入黉门,天子门生”的黉(hóng)门街,是成都高等学堂的起源地。街道上矗立的“黉”字雕塑、木制的“黉门”以及展示着杨遇春、存古学堂、黉门街历史文脉等内容的墙面,都在诉说着这条街的厚重历史。在黉门街,现在还有着一所百年小学——成都市弟维小学。
老成都的南门有一条街,名字比较生僻,叫黉门街,很多人会误读为“黄”实际读音为“红”,黉门是学宫门的意思,就是古代学校的门。这条街名的来历是什么呢?这还得从一个清代名人杨遇春说起。杨遇春是四川崇州人,清朝名将,乾隆四十四年的武举人,曾随福康安(文学作品《还珠格格》中的尔康)镇压甘肃田五起义、...
在武侯,有这么一条街 外地人来了看不懂、念不清 就连官方的路牌上都“hong”“huang”不清 这就是“黉门街” (注意!“黉”读作“hong”哦) “身入黉门,天子门生” “黉”,指学校;“黉门”,指学宫之门。古代士子考中秀才,称为“身入黉门,...
1903年,“废科举,兴学堂”的浪潮席卷全国;1906年起,四川地区相继开办了法政学堂、藏文学堂、农业学堂、工业学堂、存古学堂五大专门学堂。其中,存古学堂就位于成都黉门街。 黉门,即学宫之门,“身入黉门,天子门生”,后来也借指学校。1910年,年仅25岁的谢无量成为首届监督(即校长)并亲授理学,他竭力促成存古学堂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