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钟声》,黄龙戏,吉林省地方剧种,是农安县创作的地方戏曲新剧种。黄龙戏诞生于1959年,她是以东北皮影戏音乐为基调。并吸收民间音乐而形成的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广泛群众基础的新剧种。1958年12月,农安县文化主管部门根据吉林省文化局关于创地方新剧种的指示精神,决定创建本地戏曲剧种,1959年1月编演了大型...
黄龙戏创建于1959年,是流行于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的一个新剧种,因该县系辽金时代的“黄龙府”,故得名。 该剧种的唱腔以东北皮影戏音乐为基调,同时吸收当地流行的《苏武牧羊》等民间曲调,逐渐丰富发展而来。 它的第一个奠基剧目是《樊梨花》,第二个剧目是《珍珠串》。 著名演有雷霆、赵桂荣等。
黄龙戏创建于1959年,是以东北皮影戏中流传于吉林省农安县及其周边地区的“此地影”(当地民间艺人对本地皮影戏的俗称)音乐为基础,融合了东北的民间小调、戏曲曲牌、皮影专调、萨满腔、神调等多种音乐,充分吸收和借鉴本地萨满乐舞、民间说唱、口头文学、民间小调等艺术手段,形成的具有悠久艺术传统、广泛文化基础、浓...
民族的财富--黄龙戏 一、概述黄龙戏创建于1959年,是以东北皮影戏中流传于吉林省长春市所属农安县及其周边地区的“此地影”(当地民间艺人对本地皮影戏的俗称)音乐为基调、以由“此地影”演化而来的民间小戏(当地俗称“唱玩意儿”)为基础形态,充分吸收和借鉴本地萨满乐舞、民间说唱、口头文学、民间小调等艺术手段...
黄龙戏,诞生于吉林农安的地方戏曲新剧种,因农安曾是辽金时期著名的“黄龙府”,1959年据此定名“黄龙戏”。它以当地皮影戏“此地影”音乐为基础,吸收借鉴本地萨满乐舞、民间说唱、口头文学、民间小调等艺术手段,形成独立剧种。因其诞生于北方渔猎游牧文化的纵深地带,唱腔高亢粗犷,显示出马背民族雄健质朴的特征。
🌾 黄龙戏,这一源自吉林省农安县的地方戏曲剧种,因其独特的唱腔和地域特色,被誉为“黑土地上的声音”。📜 戏曲由来 黄龙戏起源于辽金时代的黄龙府,农安县因此得名。这种戏曲以其独特的唱腔和表演形式,成为了当地的文化名片。🎭 戏曲特色 黄龙戏的唱腔以当地流行的皮影戏为基调,融合了多种艺术形式,形成了独具特...
黄龙戏是东北特有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流传于吉林省农安县及其周边地区。它以“此地影”(当地民间艺人对本地皮影戏的俗称)的音乐和“此地影”演化而来的民间小戏(当地俗称“唱玩意儿”或“半截影”、“地蹦影儿”)为基础,充分吸收和借鉴本地萨满乐舞、民间说唱、口头文学、民间小调等艺术手段,形成独立剧种。黄龙戏的雏...
一.黄龙戏的起源1.概括2.产生二.黄龙戏的内容及表演1.内容2.表演 三.黄龙戏的音乐形式1.伴奏形式2.唱腔形式四.黄龙戏的主要成就五.黄龙戏的保护价值 一、黄龙戏的起源 1.概括 黄龙戏,吉林省地方剧种,是农安县创作的地方戏曲新剧种,因农安曾是辽代有名的黄龙府而得名,黄龙戏产生之初,只有小生、小丑、小旦三行...
黄龙戏是吉林省的新兴剧种,创建于50年代末,只有一个专业剧团,团址在长春市农安县,因县城古称黄龙府而得名。农安县历史悠久,是古代夫余族的发祥地,秦、汉时期,夫余国的都城一度设在这里。辽、金时期,这里曾是契丹族和女真族长期争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重镇。明、清以来,中原人口不断涌入,促进了各族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