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是指血清中胆红素浓度升高,导致巩膜(眼白)、皮肤、黏膜、尿液等发黄的现象。 正常人体血清胆红素浓度应低于 17.1 μmol/L,当胆红素浓度在 17.1 ~ 34.2 μmol/L 时,肉眼不易察觉,称为隐性黄疸,而胆红素浓度高于 34.2 μmol/L 时,会出现比较明显的黄疸表现,称为显性黄疸。 黄疸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多...
黄疸是指血清胆红素(serum bilirubin, SB)增高致使巩膜、皮肤、黏膜以及其他组织和体液发生黄染(颜色变黄)的现象,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和体征。正常血清总胆红素浓度<17μmol/L,当胆红素在17.1~34.2μmol/L(1~2 mg/dl)时,肉眼难以发现,称为隐性黄疸或亚临床黄疸;当血清胆红素超过34.2μmol/L(2mg/dl)时,出现肉...
1.溶血性黄疸:溶血性黄疸是由血液中的红细胞破裂导致的,常有黄染颜色偏柠檬黄、畏寒、发热等症状,急性期还会有恶心呕吐、腰酸背痛等症状。 2.肝细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是由肝细胞损伤严重、代谢胆红素能力降低导致的,常有皮肤及黏膜呈浅黄色至深黄色、轻度的皮肤瘙痒等症状。 3.阻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常是由胆道...
黄疸是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导致血清中的胆红素升高,从而引起巩膜、皮肤、黏膜以及身体其他组织的黄染,巩膜对胆红素的亲和力比较强,因此黄疸最先表现为巩膜的黄染,一般来说新生儿时期当总胆红素浓度达到5-7mg/dL的时候,会表现出皮肤的黄染,成人总胆红素达到2mg/dL的时候会表现出皮肤的黄染,也就是显性的黄疸。 很多人不知...
黄疸是指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黏膜以及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可分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胆汁淤积性黄疸等。 1.溶血性黄疸症状:急性溶血时可有发热、寒战、头痛、呕吐、腰痛,并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和血红蛋白尿(茶色或酱油色);严重者可有急性肾功能衰竭。 2.肝细胞性黄疸症状:皮肤、黏膜、巩膜浅黄色至...
黄疸是指血清胆红素(serumbilirubin,SB)增高致使巩膜、皮肤、黏膜以及其他组织和体液发生黄染(颜色变黄)的现象,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和体征。正常血清总胆红素浓度<17μmol/L,当胆红素在17.1~34.2μmol/L(1~2mg/dl)时,肉眼难以发现,称为隐性黄疸或亚临床黄疸;当
一、基本症状:黄疸最基本的症状包括皮肤、黏膜、巩膜组织的黄染(即身目发黄),并伴有瘙痒。在黄疸加深时,尿液、泪液等也可以出现黄染。同时,患者可见浓茶样尿、白陶土样便,并伴有消化道症状如腹胀、腹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和胆盐血症表现如皮肤瘙痒、心动过缓、脂肪泻、夜盲症、乏力等。 二、伴随症状:急性胆管...
新生儿黄疸又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是指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以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为特征的病症,是新生儿中最常见的临床问题。本病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生理性黄疸是指单纯因胆红素代谢特点引起的暂时性黄疸,在出生后2~3天出现,4~6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