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棒孢叶斑病又称褐斑病、靶斑病,俗称“小黄点”,多在黄瓜生长中、后期发生,近年来在许多蔬菜产区日趋加重。因该病发病初期病斑表现为多角形,易与黄瓜角斑病和霜霉病混淆,发病后期又与炭疽病有许多相似之处,给正确识别和防治带来了困难。 病原诊断 黄瓜棒孢叶...
3、与炭疽病的区别:棒孢叶斑病的大型病斑与黄瓜炭疽病的症状相似,但炭疽病斑上会产生黑色小粒点、潮湿时病斑表面会产生粉红色黏稠状物。棒孢叶斑病、炭疽病区别 三、黄瓜棒孢叶斑病的发病原因 (一)病原 黄瓜棒孢叶斑病是有多种棒孢霉侵染所致的真菌病害,由于病原菌群体对寄主植物的致病性有分化,所以病...
(1)黄瓜棒孢叶斑病角状斑症状易与霜霉病混淆,被菜农称为“假霜霉”、“小霜霉”,区别是该症状叶片正、背两面病斑大小相同,均可产生灰黑色霉层,病健交界处明显,且病斑粗糙不平;而霜霉病病斑叶片正面褪绿、发黄,病健交界处...
多与小型斑和大型斑混合发生。病斑受叶脉限制,一般是多角形,黄白色,直径0.5~1.0cm,病健交界处明显,外围有不明显黄晕。 黄瓜棒孢叶斑病的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收获后及时彻底清除残枝落叶,减少来年的初侵染源;也可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减轻病害的发生;还可以覆盖薄膜,通过摸下滴灌等技术来减少叶面结...
一般病田叶发病率为10%~25%,严重时可达60%~70%,甚至100%。 1 黄瓜棒孢叶斑病发病症状诊断 黄瓜棒孢叶斑病主要为害叶部,中部叶片先发病,后逐渐向下扩展,而幼龄叶片发病较轻(田雪亮等,2006)。被害叶片病斑圆形、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大小差异很大,可分为大型斑、小型斑和角状斑3种类型,高温高湿、植株...
黄瓜棒孢叶斑病病原菌为多主棒孢霉,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目棒孢属真菌。主要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随病残体、杂草在土壤种或其它寄主植物上越冬,且该病原菌还可以产生厚垣孢子及菌核,以度过不良环境。初侵染后的病斑生成的分生孢子可以借风雨传播,故而在夏季雨水多时,该病害发生严重。 多主棒孢菌喜温好湿,菌丝最...
因此明确PH值和养分对棒孢叶斑病(褐斑病)病菌萌发的影响,对深化讨论黄瓜棒孢叶斑病的 2、致病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尽管在国内外有对由棒孢霉侵染引起玉米褐斑病、橡胶林棒孢霉落叶病的报道,但黄瓜褐斑病在黄瓜病害中属于一种新病害,对由棒孢霉侵染引起黄瓜褐斑病的报道缺乏,难以有效指导生产实践中病害的防治与...
黄瓜棒孢叶斑病病原菌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8℃,产孢的最适温度约为30℃,孢子萌发需要较高的湿度,相对湿度90%以上才能萌发,水滴中萌发率最高。因此,多主棒孢菌具有喜温好湿的特点,高温、高湿有利于该病的流行和蔓延。叶面结露、光照不足、昼夜温差大都会加重病害程度,昼夜温差越大病菌繁殖越快。另外,施用过量...
植物的棒孢叶斑病 [1] 。该病原菌主要侵染寄主植 物的叶片,同时也可危害茎、花和果实,严重时造成 落叶、落果等现象 [2] 。近年来,由多主棒孢引起的 黄瓜棒孢叶斑病在我国 [3-4] 、日本 [5] 及韩国 [6] 等亚 洲国家大面积暴发,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病原菌 能够以菌丝体、厚垣孢子或分生孢子的形...
一、 黄瓜棒孢叶斑病防治难,危害大黄瓜棒孢叶斑病是一种难以防治的气传病害,发病严重时,病斑面积可达叶片面积的95%以上,叶片干枯死亡。 二、使用弥粉法轻松防治黄瓜棒孢叶斑病单独预防真菌或细菌很难取得很好效果。黄瓜棒孢叶斑病对目前一般真菌性药剂产生了很强抗药性,加之连续阴雨天棚室不能及时放风,湿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