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之勇,而夫子未许其仁者,好勇而无所取裁,所勇未必皆出天理之公也。事君而不避其难,仁者不过如是。然而不知食辄之禄为非义,则勇非其所宜,勇不得为仁矣。然勇为仁之资,正吾侪之所尚欠也。鄙见如此,明者以为何如?未尽,望便示。 白话翻译: 宗贤你来信所讲的内容都是你切己体察得出的心得和发自内...
首发于王阳明全集 切换模式写文章 登录/注册 王阳明全集 与黄宗贤 丁亥 臻于至善 大人者 不失其赤子之心10 人赞同了该文章 原文: 人在仕途,比之退处山林时,其工夫之难十倍,非得良友时时警发砥砺,则其平日之所志向,鲜有不潜移默夺,驰然日就于颓靡者。近与诚甫言,在京师相与者少,二君必须预先相约定,彼此...
王阳明在滁州任散职,当时他常与门人弟子们游历山河。黄宗贤即黄绾,是王阳明早期著名的入室弟子之一,亦是其好友,他一生践行并笃信王阳明的学说,并在王阳明去世后收留了王阳明的儿子王正亿,将女儿与之婚配。王阳明与黄宗贤之间是真正的亦师亦友的关系。中国古人交往相处常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作为朋友能...
在《与黄宗贤》中,王阳明说:人在仕途,相比退处山林,所需工夫要难十倍以上,如果没有良友时时警告砥砺,那么,他的志向就要在潜移默化中被侵夺掉,人就会日渐颓靡……于是,王阳明劝导两位朋友,预先就要互相约定,彼此看到对方但凡有一点不对劲,就要提起“致良知”,互相规劝,克去己私,感应民生之疾苦:“凡人言语正到...
阳明去世后,黄绾上疏表王阳明四大功无人能及,王学三大要旨皆源于先民之言,出自孔孟之论。绾还收留阳明先生遗孤正亿并抚养成人,且嫁女于正亿)书信往来。译文:今年初春时,姜老翁从天台县来,给我带来了阁下的书信。信中描述的山间况味,令我向往至极;另外承蒙阁下为了招待我专门搭建了草亭,这既令我感到其中...
文中字里行间都透露着王阳明对黄宗贤那种深深的关切与期望。王阳明就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前辈,在引导着黄宗贤,同时也在向他诉说自己的心境。 从文中能感觉到王阳明对于学问、对于品德修养的重视。他不是在空泛地说教,而是结合着自己的经历和感悟。比如说他提到的一些内心的挣扎与解脱,让我想到在我们的生活中,谁没有...
原文标题:《王阳明全集》第四卷《文录一》第8篇,《与黄宗贤》之二写作时间:明正德六年(1512)写作背景:1512年,王阳明返回家乡余姚,同妹夫徐爱同游浙东南,从上虞县入四明山、观白水瀑布、访雪窦寺、登千丈岩、遥望天姥、华顶!并写信给好友黄绾,分享此次游玩的经历和体会。黄绾:字宗贤、叔贤,号久庵、...
我特别佩服王阳明那种对待人生起伏的态度。他就像一个经验老到的水手,不管海上是风平浪静还是狂风巨浪,都能稳稳地掌着自己内心的舵。在信里,他提到自己在各种境遇中的感悟,哪怕遇到困难和挫折,也不慌不忙,始终相信自己内心的力量。这让我想到自己,一遇到点小事就容易慌神,跟王阳明比起来,真是差得太远了。 而且...
背景1527年,与黄宗贤一 嘉靖六年(1527)三月十一日,席书卒,阳明有文祭奠。六月七日,黄绾升光禄寺卿,北上赴京,途径绍兴拜见阳明。 数日后,黄绾告别恩师,携带阳明祭席书文于六月下旬抵达京师,阳明致书请黄…
背景概述: 王阳明在京城时,曾与王纯甫往来甚密,王阳明经常给予王纯甫真诚的指引和建议。后来两人分别后,王纯甫对阳明心学产生怀疑,逐渐疏远王阳明,甚至四处诽谤和诋毁阳明。该年,黄绾在给王阳明的书信中提及王纯甫之事,王阳明也在回信中表达了自己对朋友关系产生隔阂的看法。 王道,字纯甫,山东之武城人。正德辛未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