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当时年仅20多岁的农村大队长,带着数百个村民,钢钎凿、风钻敲,前后历经30余年,在峭壁悬崖间挖出一条10公里的“天渠”。 潺潺渠水,润泽了当地1200多人,使曾经闭塞的贫困村面貌一新。 当地人管它叫“大发渠”。村民们以最朴实而又最隆重的口头命名方式,感谢他们的带头人——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
1992年春天,水渠动工。每天,两百多人的队伍跟着黄大发扎进深山修渠,施工队负责在前面凿石壁打槽,村民在后面跟着挑土方砌堡坎。过年了,大家都想过个闲年,却看到黄大发带着一家老小又上了山。鞋磨破了没钱买,黄大发赤脚步行二十多公里去背炸药,脚板磨破皮,双脚血淋淋的。就这样,春去冬来,风餐露宿,三...
2018年以前,黄大发一家还住在梁柱已经发生歪斜的老房子里。2017年村里开始实施分批次危房改造项目,黄大发总是把改造的名额一让再让,硬是把自家拖到了最后一拨。后来这间老房子被征用作为文物进行保护,老两口这才搬进了在屋后坡地上新修的房子里,屋内只有些简单的家具电器,基本还都是从老屋搬来的。对于黄大...
历经36年,黄大发终于带领村民修筑了一条跨3个村、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的水渠。如此不屈不挠的毅力,埋头苦干的精神,他无愧于“当代愚公”的美誉。黄大发深知,陷于这大山之中,没有水源引入,村庄就没有希望,“我修沟不放弃,沟修不通,我们就没得米吃、没得水喝。放弃不得”。唯有不...
内容提要:过去由于缺水,遵义市播州区团结村一直流传着“一年四季包沙饭,过年才有米汤喝”的民谣。如今,一条在悬崖绝壁上凿成的水渠,不仅改变了当地缺水的状况,也为全村发展产业带来了希望。这条水渠被村民们亲切的称为“大发渠”,因为带领他们修水渠的党员黄大发,为...
黄大发便是其中之一。2017年11月29日,本报近距离版面曾刊发人物特稿《黄大发:黔北“愚公”绝壁凿“天渠”》,现重发此文,向黄老致敬!在日前召开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习总书记一把拉开前排凳子,一再邀请他身后站着的两位老人坐到自己身旁,其中的一位是“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另一位是黄大发。黄...
一位老人是93岁的中国核潜艇之父、中船重工719研究所名誉所长黄旭华,另一位就是82岁的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原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黄大发,他带领村民们用30多年的时间,在峭壁悬崖间挖出了一条10公里的“天渠”,使曾经缺水干旱的贫困村面貌一新。
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 这条主渠长7200米、支渠长2200米的大渠终于竣工。全村杀猪摆席,隆重地举行庆功宴,黄大发和村民们都流下了热泪。 这是1994年底。这条渠,贵州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乡团结村老支书黄大发,带着乡亲们修了35年。乡亲们亲切地把这条渠称为“大发渠”。
那一刻,我终于明白了绝壁凿“天渠”是怎么做到的:靠的是一种信仰,一种担当,一种执着。后来,通过基层锻炼,我渐渐读懂了黄大发不仅仅是一个名字,他是一种精神、一面旗帜、一盏明灯。 徐胜利(右) 奋进新时代,青春正当时。作为一名扎根基层的选调生,我将以时代楷模黄大发为榜样,勇立时代潮头,以梦为马、不负...
现代文阅读。“当代愚公”黄大发:绝壁天渠映初心 ①他带领村民,历时30余年,在悬崖绝壁上开凿出一条主渠长7200米、支渠长2200米的“生命渠”;他用实干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