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册 词语黄册 繁体黃冊 拼音huáng cè 注音ㄏㄨㄤˊㄘㄜˋ 黄册的意思 黄册含义解释 黄册[huáng cè] 明·清为征派赋役编造的户口册籍。男女始生为黄,一说户口册籍的封面为黄色,故名。清代宗人府的户籍簿。宗室载入黄册,觉罗则载入红册,以图永世保存。
军籍黄册是用以管理军户承袭军职、补丁勾军、防止脱免等。也是一式四份,即兵部与所在省、府、县各一份。所谓军籍黄册,是明朝用以管理户口、征调赋役的制度。因皆以黄纸为面,故名。十四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全国推行里甲制度的基础上,诏令编制赋役黄册。籍档案不仅是封建国家赋役征调的凭据,也是维系封建社会...
黄册,拼音:huáng cè,黄册的意思:户口册籍。《续文献通考.卷六一.职官考》:「知县掌一县之政,凡赋役、岁会、实征、十年造黄册」《福惠全书.卷九.编审部.总论》:「编审之时有二,一在十年大造,将钱粮、户口攒造黄册,进呈御览」
嘉靖四十一年的黄册中出现了“嘉靖四十七年”的字样,显然并不是“预先编造”,而只是“预先安排”,因为黄册从来都不是单纯的人口统计册,它同时还是接下来十年的里甲正役排班表。因此,崇祯十五年所造黄册中出现“崇祯二十四年”字样,差不多就相当于1953年制定的“一五”计划中出现“1958年”字样,再正常不过了...
黄册 百科释义 报错 赋役黄册又称明代黄册,是明代国家为核实户口、征调赋役而制成的户口版籍。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朝政府在户帖制度基础上建立了黄册制度。黄册以户为单位,详细登载乡贯、姓名、年龄、丁口、田宅、资产,并按从事职业,划定户籍,主要分为民、军、匠三大类。民籍除一般应役的民户外,还有...
中国明代用以管理户口、征调赋役而攒造的户口版籍。又称赋役黄册。 英文名称 huangce 又称 赋役黄册 所属学科 档案学 中国古代的户籍簿册名称,很早便被冠以“黄”字,或称黄簿,或谓黄籍。明代的户籍簿册称为黄册,即与此一脉相承,因“黄”字与户籍和人口之意相关。
按规定,黄册10年一造,每册一式4份,分别上报中央户部及省、府、县有关机构。目录 前言 第一章 黄册制度的形成及其内容 第一节 黄册制度的历史渊源 第二节 黄册制度形成的过程 第三节 黄册制度的内容 第二章 黄册制度建立初期所起的作用 第一节 黄册制度形成的基础及明初对户政的整顿 第二节 黄册...
然后花了十多年的谋划,洪武十四年,朱元璋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大造黄册。这个大造黄册,就是全国的人口普查和土地清查。每一百一十户一个总册。配合里甲制,记人口数和固定财产。把民众分成上中下三等,按记载的内容安排赋税徭役。册子的封面是黄色的,一式四份。户主一份,县里一份,府里一份,京里一份...
实行黄册制度的目的 1、便于社会管理,明确役的承担黄册上所记载的不只是个人的居住地和财产状况等基础信息,还根据百姓所从事的职业划分了不同的户籍,比如军户、民户、灶户、匠户等。而根据不同的户籍,需要承担不同的徭役,故有"人户以籍定"和"籍不准乱,役皆永充"的规定。这是因为在统治者看来"为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