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蚌相争》是选自《战国策·燕策》中的寓言,告诫人们做事要权衡得失。文中记载辩士苏代借用民间流传的寓言故事来说明赵燕相持会给两国都带来祸害,从而阻止了赵国攻打燕国。本文道理:在各种纷乱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的双方争持不下,结果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坐收渔利。原文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
鹬蚌的意思 鹬蚌含义解释 鹬蚌[ yù bàng ] ⒈ 比喻两相对峙的人和物。 什么是鹬蚌引证解释 ⒈ 比喻两相对峙的人和物。参见“鷸蚌相持,渔人得利”。 引唐 温大雅 《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二:“得入 关,据 蒲津 而屯 永丰,阻崤函 而临 伊洛,东看羣贼鷸蚌之势,吾然后为 秦 人之渔父矣。”清 金安清 《洋...
鹬蚌相争(又称:蚌鹬相争),“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成语。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语出清·湘灵子《轩亭冤·哭墓》。《鹬蚌相争》选自《战国策·燕策》。记载辩士苏代借用民间流传的寓言故事来说明赵燕相持会给两国都带来祸害,从而阻止了赵国攻打燕国。它告诉人们:在各种纷乱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
鹬蚌相争【作者】刘向 【朝代】汉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
鹬蚌是汉语词汇,读音为yù bànɡ,比喻两相对峙的人和物。解释 比喻两相对峙的人和物。出处 唐 温大雅 《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二:“得入 关 ,据 蒲津 而屯 永丰 ,阻 崤 函 而临 伊 洛 ,东看羣贼鷸蚌之势,吾然后为 秦 人之渔父矣。” 清 金安清 《洋务宜遵祖训安内攘外自有成效说》:“使我驾驭...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汉语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见于《战国策·燕策二》。《战国策·燕策二》载:蚌张开壳晒太阳,鹬去啄它,被蚌壳钳住了嘴,两方都不肯想让。渔翁来了,把两个都捉住了。后用“鹬蚌相争,渔人得利”比喻双方争持不下,让第三方得到了好处。该成语一般独立成句或作分句,有时也作定语。也说...
鹬蚌拼音yù bàng 注音ㄩˋㄅㄤˋ 繁体鷸蚌 词语解释 鹬蚌[ yù bàng ] ⒈ 比喻两相对峙的人和物。 引证解释 ⒈ 比喻两相对峙的人和物。参见“鷸蚌相持,渔人得利”。 引唐 温大雅 《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二:“得入 关,据 蒲津 而屯 永丰,阻崤函 而临 伊洛,东看羣贼鷸蚌之势,吾然后为 秦 人之渔父矣...
鹬蚌相争① 蚌②方出曝③,而鹬④啄其肉.蚌合而钳⑤其喙⑥.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⑦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⑧,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⑨之. 【字词注释】 ①选自《战国策》.②蚌(b4ng):生在淡水里的一种软体动物,有两扇椭圆形硬壳,可以开合.③曝(...
鹬蚌相争蚌方①出曝②,而鹬③啄其肉,蚌合而拑④其喙⑤。鹬曰:‘今日不雨⑥,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⑦,渔者得而并⑧禽⑨之。——《战国策·燕策》注释①方:刚刚。②曝(pù):晒。③鹬(yù):以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