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于爬行纲双孔亚纲鸟臀目鸟脚亚目鹦鹉嘴龙科的一属。体长一米左右。头骨短,高而宽平,颧骨向外突伸。保护级别 鼻孔极小,眼眶颇大,牙齿三叶状,齿冠低,齿根高,其咀嚼面倾斜。牙数7—9个。脊椎数70个左右:颈椎6—9,背椎13—16,荐椎5—7,尾椎40以上,背椎神经棘不发育,荐椎愈合,尾椎有较长的...
鹦鹉嘴龙(Psittacosaurus)是一种小型的植食性恐龙,因为嘴像鹦鹉的喙而得名。这种恐龙生存的年代为距今1.45-1亿年的早白垩世,是早白垩世的标准化石。 分类:鸟臀目Ornithischia、角足亚目Cerapoda、角龙下目Cer…
鹦鹉嘴龙是一种大小类似瞪羚的二足、植食性恐龙,特征是上颌高,具有强壮的喙状嘴。在分类上,鹦鹉嘴龙属于鸟臀目、角龙亚目、鹦鹉嘴龙科、鹦鹉嘴龙属,在角龙类中属于原始类群。最令人称奇的是,这个属的下面,曾经命名了10多个不同的种,这可真是一个“大家族”。其...
鹦鹉嘴龙(Psittacosaurus)是一种小型植食性恐龙,因其独特的鹦鹉嘴而得名。成年鹦鹉嘴龙最长可达2米,但一般体长在1米左右。它们属于角龙下目,特征是上颚高而强壮的喙状嘴,有点像瞪羚。至少有一个种类的尾巴和下背部有鬃毛状的结构,可能是用来展示的。鹦鹉嘴龙是角龙下目中比较早的成员,发展出了许多独特的...
鹦鹉嘴龙属(属名:Psittacosaurus)又译鹦鹉龙,在希腊文意为“鹦鹉蜥蜴”,是角龙下目鹦鹉嘴龙科的一属,生存早白垩纪的亚洲,约1亿3000万年前到1亿年前。鹦鹉嘴龙因为是拥有最多种的恐龙而著名,其中有9到11个种被认为是有效种,化石发现于中国、蒙古、俄罗斯,以及一个在泰国发现的可能种。鹦鹉嘴龙...
鹦鹉嘴龙是鹦鹉嘴龙科的模式属,是由古生物学家兼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亨利·费尔费尔德·奥斯本(Henry Fairfield Osborn)在1923年所命名。鹦鹉嘴龙科另外一属为红山龙。鹦鹉嘴龙科是除了隐龙(可能还有朝阳龙)之外的最基础角龙下目恐龙。因为鹦鹉嘴龙科是角龙下目演化树的早期分支,所以鹦鹉嘴龙可能并非其...
鹦鹉嘴龙的诸多秘密 鹦鹉嘴龙(Psittacosaurus)是一类主要发现于西伯利亚南部至中国北部早白垩世地层(距今约1.29亿至1.08亿年前)的小型鸟臀类恐龙,属于角龙的早期分异类型。它拥有由角质包裹的类似鹦鹉的喙状嘴,适合取食植物或坚果,...
鹦鹉嘴龙其实是一种相当成功的恐龙,因为它的分布范围非常广,包括了几乎整个东北亚地区,在东南亚也有疑似化石发现,仅仅是目前已经确定的鹦鹉嘴龙属下种类就有12种之多,而其中最帅最有型的当属西伯利亚鹦鹉嘴龙(Psittacosaurus sibiricus)。 图注:部分鹦鹉嘴龙的头骨复原,图片来自网络 ...
鹦鹉嘴龙属角龙类鹦鹉嘴龙科,是亚洲特有的恐龙,主要分布于中国北部、蒙古、俄罗斯西伯利亚南部,在日本、韩国、泰国也有零星分布,目前已发现10种鹦鹉嘴龙。 尽管在骨骼、体型等方面有所差异,但鹦鹉嘴龙家族的成员们基本都保持着体型较小、颈部较短、头部呈方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