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条,读音为míng tiáo,汉语词语,指因风吹而发声的枝条;地名。在今山西省安邑县的鸣条冈,为成汤败桀的地方。见晋·陆机《猛虎行》「崇云临岸骇,鸣条随风吟。」出处 《古文苑》卷十一引汉·董仲舒《雨雹对》:“太平之世,则风不鸣条,开甲散萌而已。”晋·成公绥《啸赋》:“动商则秋霖春降,奏角...
鸣条 [ míng tiáo ]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 míng tiáo ] 风吹树枝发声。 指随风动摇发声的树枝。 古地名。在今山西运城安邑镇北,相传商汤伐夏桀战于此地。又名高侯原。 内容来自网友贡献并经过权威书籍校验,百度提供平台技术服务。 贡献释义 百科释义 报错 鸣条,指因风吹而发声的枝条;地名...
鸣条[ míng tiáo ] ⒈ 风吹树枝发声。 ⒉ 指随风动摇发声的树枝。 ⒊ 古地名。在今山西运城安邑镇北,相传商汤伐夏桀战于此地。又名高侯原。 引证解释 ⒈ 风吹树枝发声。 引《古文苑》卷十一引 汉 董仲舒 《雨雹对》:“太平之世,则风不鸣条,开甲散萌而已。”晋 成公绥 《啸赋》:“动商则秋霖春降,...
鸣条,古地名,又名高侯原,在今山西省运城安邑夏县之西。《书·汤誓序》记载:“ 伊尹相汤伐 桀 ,升自陑 ,遂与桀战于鸣条之野,作《汤誓》。” 孔传:“地在安邑之西。”相传商汤伐夏桀战于此地。而后,今海州”三国魏 曹丕 《秋胡行》之一:“ 鸣条之役,万举必全。”《史记·夏本纪第二》:“桀...
详细解释(Detailed Explanation):鸣条是一个形容词,用来形容声音高亢、嘹亮的情况。它常用来形容歌声、乐器声或者动物的叫声等。鸣条一词可以用来表达声音激昂、响亮、嘹亮的特点。 使用场景(Usage Scenarios):鸣条这个成语常常用于赞美歌声优美、激情四溢的情况,也可以用来形容动物发出的声音非常响亮。例如,可以用来形容...
鸣条之战,是夏朝末年(约公元前1600年)在商灭夏的战争中,商汤率领商部落士兵与夏军在鸣条(山西夏县之西)进行的一场决战。在约公元前16世纪,夏王桀的统治出现了危机。夏朝在东方的属国商,乘机先征服邻近的夏属葛国(今宁陵县北),保障商都南亳(今河南省商丘市东南)的安全。又派重臣伊尹至夏王都城探测...
简体:鸣条 繁体:鳴條 拼音:mingtiao 读音:míng tiáo 英语: 近义词: 反义词: 单字解释:鸣条 造句:鸣条造句 组词,组成语:鸣条 鸣条解释 鸣条是什么意思词义解释来源:辞典修订版 1:地名。在今山西省安邑县的鸣条冈为成汤败桀的地方。因风吹而发声的枝条。晋.陆机〈猛虎行〉:「崇云临岸骇鸣条随风吟。」...
这个鸣条其实就在安邑(也就是现在夏县)城外(大概位置在现在运城张孝机场那一块),中条山下。舜禅让之后,巡游天下,据孟子说,舜最后卒于鸣条,当然,目前舜帝陵共有两个地方,背后都有大名鼎鼎的史书作为背书,另外一处是湖南永州九嶷山(史称苍梧),史记中说,舜,崩於苍梧之野。葬於江南九嶷,是为零陵...
鸣条之战,是商汤灭夏的关键战争,一种说是山西的夏县,一种说法是新乡的封丘县。夏朝的都城从阳翟迁往安邑,就是许昌的禹州迁往山西运城的夏县,夏县有很多的夏朝传说和遗迹,所以一前万很多人以为鸣条之战就是发生在夏县,而且还煞有其事,说蒲州、夏县的作战过程。很多图都是这样画的。夏朝都城很多,还有濮阳...
距今三千六百年前的商灭夏之战,是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战争。战争的发生地在“鸣条”。尽管“鸣条”于今的具体位置,有山西南部、河南西部和山东西南部诸说,而唯一可以肯定的是:那是黄河中下游的大河两岸,是华夏文明发源的腹地。 鸣条:枝条在风中猛烈摇动发出的鸣叫声。 汉,董仲舒言:“太平之世,则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