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黍之约”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时期,主人公是范式和张劭。两人曾是同窗好友,在分别时约定,两年后的某日,范式将前往张劭家做客。两年后,范式如约而至,张劭则早已备好鸡黍(即鸡肉和黄米饭)以待。这个简单的约定,却蕴含了深厚的友情和坚定的诚信。因此,“鸡黍之约”成为了朋友间守信相约的代名...
词语 鸡 黍 之 约 繁体雞黍之約 拼音jī shǔ zhī yuē 怎么读 【鸡黍之约】的意思 汉人范式与张劭相约,于二年后将拜访张劭家乡。到了约定的日期,张劭请他的母亲准备鸡黍,以待范式的来访,但张母认为相约已久,范式不一定会到,然而范式果然守信,远从山阳来到汝南。典出《后汉书.卷八一.独行传.范式传》。
[百家说故事]鸡黍之约 [地理·中国]儋州的中和古镇至今还保留着东坡书院 [百家讲坛]诗说唐朝 6 舌尖上的田园梦 孟浩然《过故人庄》 [中国影像方志]宜兴篇 发展记 [天天把歌唱]歌曲《鸡黍之约》 演唱:皓天 《百家说故事》 20210416 [地理·中国]昙石山文化是福建闽江口文明的起源和海洋文化的摇篮 [宗师列传·...
“鸡黍之约”,字面意思是指用鸡和黍米做成的饭食之约,引申为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和信守承诺的约定。它象征着朋友间真诚相待、信守诺言的高尚品质。 二、成语来源 这个成语最早见于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独行列传》中,讲述的是东汉时期范式(字巨卿)与张劭(字元伯)之间的一段佳话。两人是同窗好友,分别时约定两年后...
鸡黍在古代中国是一种国宴上的常见食物,象征着喜庆和团聚。这个成语源自《左传·昭公二十三年》中的故事。通过这个成语,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人重视团结、友谊和共享的价值观。 2. 鸡黍之约的故事 2.1 昭公与二圉的友谊 故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当时,国君昭公非常喜欢鸡黍,他把这个食物视为珍宝。有一天,...
两人订下著名的“鸡黍之约”后就各奔西东。范巨卿回到楚州家中后,为养家糊口,溺身商贾,忙得不知今夕何夕,倏忽一年。这天一早,邻居扣门送来茱萸酒,范巨卿见到这茱萸酒,方知今日已是重阳,想起“鸡黍之约”,顿时心急如焚。汝州、楚州,相隔千里,如何能一日即到?无计可施之际,忽然想起,古人有云:人为肉身所累,...
在今天山东的单县、成武与金乡三县交界之处,有一个乡镇的名字就叫“鸡黍”,是纪念东汉庐江太守范式和张劭的“鸡黍之交”而得名。 “鸡黍之交”也作“鸡黍之约”。据范晔《后汉书·范式列传》和干宝《搜神记·范式张劭》记载,范式,字巨卿,山阳郡金乡县(今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
鸡黍之约的典故 "鸡黍之约"是一个古代中国的典故。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齐国国君齐襄王邀请魏国国君魏文侯前来齐国,两国国君在齐国的高墙茅屋中共享鸡黍而达成的互不侵犯的协议。 鸡黍是当时的一种特殊的食物,用鸡肉和稻谷制成,非常珍贵。齐襄王邀请魏文侯共食鸡黍,这是一种象征着友好关系和互相信任的举动。两位...
鸡黍之约这个成语的意思 “鸡黍之约”意思是:古时八拜之交中的第四拜“元伯巨卿鸡黍之交”,语出《后汉书·独行列传》中范式和张劭的事迹,两人因此留下“鸡黍之交”的美名。 典故:东汉明帝年间,有一个赶考的山东金乡举人范式,途中不幸染上重病,住进一家客店。恰巧,河南汝南县也有一个赶考的举人张劭,与范式同...
济宁市西南有个鸡黍镇,古称鸡黍城,此名来源于鸡黍之约。该镇所属的金乡县一河穿城,四河环绕,九湖星布,北大门处有一组雕塑,雕塑的主题就是鸡黍之约。鸡黍之约,是济宁人精神长城的重要段落,一诺千金、诚实守信,是范式留给济宁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传承和弘扬诚信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