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鲫鱼三尾,去肠留鳞。以商陆、赤粘豆等分,填满鱼腹,扎定,加水三升久煮,去鱼,吃豆饮汁。二日吃一次,不过三次,小便通畅,即愈。 3、消渴饮水。用鲫鱼一尾。去肠留鳞,以茶叶填满,湿纸包好,煨熟吃下。吃过数尾即愈。 4、肠风下血。用活鲫鱼一大尾,去肠留鳞,以五倍子末填满,包泥中,烧存性,研为末。...
用鲤鱼一尾,去鳞,纸裹炮熟,去刺研末,同糯米煮粥,空心服下。 6、一切肿毒(无论已溃未溃)。用鲁鱼烧灰。调醋涂搽,直至病愈。 胆 1、小儿咽肿、痹痛。用鲤鱼胆二十个,和灶底土调匀涂咽外,立效。 2、睛上生晕。用体长一尺二寸鲤鱼的胆,滴汁在铜器上,阴干后,竹刀刮下。每取少许点眼。 3、赤眼肿...
《本草纲目》·本草纲目·鳞部明朝 本草纲目 李时珍 著 大 中 小 龙 释名龙骨(按本草所称的龙骨,实为古代多种哺乳动物(包括象、 犀牛、马、骆驼、羚羊等)的骨胳化石)。 气味龙骨:甘、平、无毒。 龙齿:涩、凉、无毒。 主治 龙骨: 1、健忘。用白龙骨、远志,等分为末,每服一匙,饭后服,酒送下。一天服三...
2、热疟,用穿山甲一两、干枣十个,同烧存性,研为末,每服三钱,于发病之昌,黎明时,水送服。 3、下痢里急。用穿山甲、蛤粉等分,同炒过,研为末。每服一钱,空心服,温酒送下。 4、肠痔、气痔,出脓血。用穿山甲(烧存性)一两、肉豆蔻三枚,共研为末。每服二钱,米汤送下。病重者加猬皮灰一两。
第十四卷 鳞部当前位置: 主页 本草纲目 第十四卷 鳞部 [时珍说]鳞虫有水、陆两类,类虽然不同,却同有鳞甲。龙蛇是灵物,鱼是水属,种族虽然有差别,但变化相通:鳞属都卵生,而蝮蛇胎产;水族都不瞑,而河豚目眨。蓝蛇的尾,能解其头毒;鲨鱼的皮,还能消绘积。如果不是知道的人,难道还能察觉到它的利与弊吗...
《鳞部·鲮鲤》是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创作的《本草纲目》中的条目。作品原文 释名 龙鲤、穿山甲、石鲮鱼 气味 咸、微寒、有毒。主治 中风瘫痪,手足不举。用穿山甲(左瘫用右甲,右瘫用左甲)断熟、大川乌头炮熟、红海蛤如 子大者各二两,共研为末。每用半两同葱白同捣汁,和成厚饼,径约半才,随病所...
鳞部(无鳞鱼类八种) 乌鳢鱼 头有七星 能导横流之势,以遂敦阜之性。能除阴僻之风,以扶痿弱之体。故虚人,老人,孕妇有风湿水肿者,宜之。 胆 治目与鲤鱼胆同。若治喉痹,惟此更胜。 诸鱼胆苦,惟此胆甘。腊月收取阴干。 鳗 忌银杏。 甘,平。去风灭虫。治疰气、虚损、劳瘵。
《鳞部·玳瑁》是出自《本草纲目》的条目。作品原文 气味 (甲)甘、寒、无毒。主治 预解痘毒。用生玳瑁、生犀角各磨汁一合,和匀,取半合温服。一天服三次。在痘疮流行时服此,病未发则内消,病已发则减轻。痘疮黑陷(乃心热血凝所致)。用生玳瑁,生犀角,同磨汁一俣,加猪心血少许、紫草汤五匙,...
1、鳞部:似鱼鳞、位于颞骨的前上部。 2、乳突部:位于鳞部后下方、呈锥状突起。 3、鼓部:为一扁曲U形骨片,构成外耳道前壁、下壁、及部分后壁。 4、岩部:呈横卧三棱锥体,位于颅底,嵌于枕骨、蝶骨间。 5、茎突:附着于鼓部后下侧。 注:岩部和乳突部形态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