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有文集《时间的躁动》 《 观看·再观看 : 当代影像文化》等,主编《摄影中国 : 中国摄影50年》。 1980年秋天,在天安门后午门广场上弹吉他的青年。鲍昆摄影 1981年,北京延庆县香营路上的母女俩。鲍昆摄影 1982年初春,前门外大栅栏的服装摊,小贩正在兜售廉价服装。改革开放后,服装是最先改革的。鲍昆摄影 1983年,...
鲍昆:纪实摄影的本质是人文关怀精神 2003年底,广东美术馆举行 “中国人本”摄影展,在展览图册中有我一篇文章《在历史、文化、政治、伦理中的中国纪实摄影》。写那篇文章的动机除因应邀之外,主要是我感觉那时的摄影界“纪实摄影”这个词汇喊得震天响,但大家对于纪实摄影的理解有很大的偏差。许多人把照片的纪实性当成...
针对当下摄影界的种种思潮现象,资深评论家鲍昆先生,以其专业严谨的治学之风,对这些热点词汇从各自的历史起源、出处入手,在理论上学术上予以集中系统化梳理,并就业内的一些误解加以有理有据地深入剖析: “新锐”是大众传媒制造的大众流行话题,是商业的广告语,非学术性词汇; “湿版工艺”,作为一种技术文化是需要我们...
2012年7月28日,著名摄影批评家鲍昆做客得色第七期活动,针对近两年摄影界的流行词汇与观众展开了互动。 鲍昆在讲座现场 在得色空间现场,批评家鲍昆首先从自己的经历谈起与大家分享了自己如何进入摄影领域的故事。从照相馆的学徒到屡获摄影奖项,鲍昆与摄影的因缘际会既有个人的努力又带有浓重的时代特色。进入摄影批评...
活动地点:得色空间北京朝阳区草场地艺术区东区站台中国大院内(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对面) 活动海报 辨析摄影界的流行词汇,摄影批评家鲍昆将做客得色第七期活动。 在过去的两年中,中国摄影圈可谓热闹非凡,新锐、原作、湿版、私摄影……各种名词被推向前台的速度几乎与中国的城市建设速度相当,这看似繁华的现象背后有多少的...
前几年热闹的“私摄影”,也是一个舶来的概念。这种体裁的摄影,首先来自美国的南•戈尔丁,1986年她的《性依赖的叙事曲》开启这种摄影类型。其实这种倾向,在更早的罗伯特•弗兰克的摄影中也能看到影子。另一个案例,是日本这些年被美国和台湾印刷商们捧起来的荒木经惟,专门拍摄曝露的女性。无论南•戈尔丁和荒木...
【话题】鲍昆:辩析当前摄影流行词汇 “媒材”的概念太老了 听说最近还有人把美术界“媒材”的概念,拿来讨论黑白摄影,并上升到创新的高度。“媒材”这个词汇是美术教育的一个基本专业词汇。它指的是媒体材料的特性,原来主要指绘画材料,后扩展到雕塑和装置。这是现代主义后期艺术科学化和技术化很重要的概念,其意...
“原作”是传统手工艺艺术范畴的概念,严格意义上说摄影不存在原作概念 严格上说,“原作”在摄影这个媒介中是个伪话题。“原作”的概念来自传统艺术,有独一性的意思。在我们没有进入传媒社会之前,艺术家创作的作品公众是看不到的,因为当时没有传播手段。想看艺术家作品的人,只有和艺术家是朋友的人。某位艺术家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