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海寺壁画中的鬼子母形象是一位贵妇人,右手持宝扇,上绘有大海浮云、红日白月。她身着大袖圆领袍衣,脚穿云头鞋。左手轻抚毕哩孕迦的头顶(毕哩孕迦,又名冰伽罗,鬼子母的爱子)。毕哩孕迦红绸束发,佩带耳环、项圈,身着红袍,腰系玉带,双手合十,脚穿白底布鞋。值得注意的是,鬼子母的原型西塔拉是婆罗门教中...
的确,鬼子母专门以人间的小孩为食,她又叫“欢喜母”,欢喜的梵文是“诃利帝”。据说此女出生时容貌端丽,看见的人无不喜欢,于是父母就给她起名“欢喜”。后来,她生了五百个儿子,因此又将其称为“鬼子母”。在佛经中,她的全名是“诃利帝药叉女”。其实,“药叉”就是“夜叉”,是一种行走迅速、吃人的鬼...
鬼子母又称“暴恶母”、“欢喜母”、“诃梨帝母”。佛教护法神,二十天之一。原为食人恶神,《增一阿含经》二二,“降鬼诸神王,及降鬼子母,如彼噉人鬼。”《毗奈耶杂事》三一:“既取成男女充食,则是恶贼药叉。”后归服佛教,成为护法神。传说她出生时“容貌端严,见者爱乐鬼子母”之称。佛教传入中国后...
鬼子母名为珂利帝母,意思是“暴恶母”、“欢喜母”,俗称鬼子母。佛经《毗奈耶杂事》卷三十一说:她“既取我男女充食,则是恶贼药叉”。她既以吃人为生,称其为暴恶母,乃理所当然之事。经书中又说,她出生时“容貌端严,见者爱乐”,众夜叉都喜欢,就给她起名叫“欢喜”。“鬼子母”名称的来历则要说...
因为生了五百个鬼子,所以她就被称为了“鬼子母”。但就是这位有五百个孩子的母亲,却常常在夜晚出没,抓人间的小孩来吃。后来佛家兴盛,鬼子母也被吸收成为了佛家的护法神。按照佛经里的说法,鬼子母又变成了夜叉的一员。据说,她出生时“容貌端严,见者爱乐”,是夜叉里的美女,夜叉们都喜欢她,就给她起名叫...
于是,在下一世坠入饿鬼道,但又因鬼母前几世的善缘颇多,所以福报多如天人,成为了有着大威能的鬼母诃梨帝母。饿鬼之母诃梨帝母得知前因后果后诚心拜服,从此不再残害儿童,甚至成为了佛教二十四天之一,专门护佑妇女儿童,成为了佛教的护法神,被人们称之为“鬼子圣母”或是“欢喜母”。
这些女性和童子并非普通的人类形象,而是佛教中的魔鬼代表——鬼子母。 鬼子母,因其是五百鬼子的母亲,而得名。在梵文中,她的名字是诃梨帝,意思是“欢喜母”、“爱子母”、“鬼子母”。她是佛教守护天王中的第15位,负责守护妇女和孩子。这些女性和童子的形象并非凡间的母亲和孩子那么简单,他们所代表的,实际...
诃利帝母(鬼子母、欢..鬼子母神(Hārītī),梵文音译为诃利帝母。佛教护法二十诸天之一。又称为鬼子母、欢喜母、暴恶母、爱子母,日本称为 子安观音。原为婆罗门教中的恶神,专吃小孩,称之为“母夜叉”。被佛法教化后,成为专司护持儿童
鬼子母是“进口”的洋送子娘娘,这“老外”不仅能送子,还是小孩子的保护神。但鬼子母本来是个专吃人的恶神——母夜叉,后的释迦牟尼感召而皈依佛教,贵妇人却是由恶神而转化为善神,典型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主儿,由恶神而转化为善神,特别是汉化后,“送子”和“保佑孩子”的功能,得到了广大的善男信女的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