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高跷秧歌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舞蹈。具有重要的文化艺术价值,在当地及省内外有着广泛的群众影响。辽西高跷秧歌有自己独特的传承方式。基本介绍 跷高,最低的90公分,依次升高,最高的可达240公分,演员需坐在房檐上绑跷腿。因跷高且富弹性,舞者为保持全身平衡,双臂必须上下不停摆动,才能表演自如,由此构成辽西...
高跷表演也称踩高跷、踢拐子、扭跷子、高脚戏,跷子一般高为1米,呼和浩特地区的高跷表演,是以秧歌舞步(俗称“十字交叉步”)为基本舞步,因此称为高跷秧歌。高跷秧歌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是北疆传统民间艺术耀眼的一笔。跷子一般高为1米,是以秧歌舞步为基本舞步。这些高跷爱好者们是龙凤堂高跷俱乐部的成...
千百年来,在盖州这片热忱的大地上,祖祖辈辈积累下了无数的经验和智慧,让文明与非物质的遗产流传至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盖州高跷秧歌,就是其中耀眼的一笔。 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盖州高跷舞蹈语汇丰富,舞姿优美,造型生动,充满浓郁的辽南乡土气息...
大栅栏五斗斋高跷秧歌是创会于清乾隆年间的一档民间花会,以创始人所居街巷(五斗斋)命名,已有200 多年历史。它原称“万寿无疆、随意乐善、太平歌唱秧歌老会”,动作严谨规范,表演形式丰富,历史上几经浮沉。 五斗斋高跷秧歌曾受过皇封,慈禧太后掌权时最为兴盛。在...
高跷(盖州高跷),辽宁省盖州市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盖州高跷秧歌是辽南盖州地区劳动群众自娱自乐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它是在古代民间杂技、踏跷和百戏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主要在春节、庆典、庙会、祭祀等活动中进行表演。盖州高跷秧歌兴于明末清初,兴盛于清代康熙、乾隆年间,至民国中期进入鼎盛阶段...
高跷,也叫高跷秧歌,是一种流传于全国各地的汉族民间舞蹈,亦指表演高跷时使用的木棍。高跷因舞蹈时脚踩踏木跷而得名。高跷一般以舞队的形式表演,舞队人数不等,舞者多扮演某个古代神话或历史故事中的人物,服饰多模仿戏曲行头,常用道具有扇子、手绢、木棍、刀枪等,形式有“踩街”和“撂场”两种,撂场有舞队...
高跷秧歌表演现场。蔡壮摄/光明图片 在辽宁锦州的市府广场上,身着华丽戏服的舞者,脚踏一米多高的木质高跷,宛如凌波微步的云端仙人,踩着新春的鼓点翩翩起舞。“搭肩”“过网”“推磨”“大跨”“对跨”“燕子翻身”……惊心动魄的腾空翻转,细腻传神的角色扮演,既有力拔山兮的豪情壮志,又有举重若轻的艺术...
喇叭戏是盖州高跷秧歌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来源于山西、河北梆子戏,借鉴京剧、评剧表演程式,把戏剧表演融入秧歌舞中,使盖州高跷秧歌集歌唱、舞蹈、戏剧、杂技于一体,带有扭、稳、浪、俏、哏、相、逗、兴、默的艺术特点,活泼浪漫,炽烈火爆,舒展豪放,乡土气息浓...
欢欢喜喜过大年|河北迁安:高跷秧歌迎新春 载歌载舞年味浓 欢快的锣鼓敲起来,红火的秧歌扭起来,热情的扇子舞起来……近日,来自河北省迁安市的古松庄村高跷秧歌爱好者齐聚该村文化广场,盛装亮相,载歌载舞,共迎新春佳节。活动现场,唢呐高昂、锣鼓喧天、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村里的高跷秧歌队身着鲜艳的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