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洲高跷亭子,源于明正德年间新洲的张旗牌湾,迄今已有500年的历史。 高跷亭子表演,由成人双脚踩着近一米的木制高跷,肩上背着“ 山”字形或“出”字形的特制钢架,架上分别坐着三或五个3岁以内的幼儿。 背“亭子”的成人,腰间挂着一米见方的红绿绸布扎成的彩围。踩高跷的人手...
高跷故事亭子是指古老的民俗舞蹈,盛行于黄陂东乡、西乡一带。集杂技、戏曲、故事于一体,在高空中用高跷小调演绎戏曲故事。中文名 高跷故事亭子 遗产编号 Ⅲ-8 申报单位 黄陂区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日期 2007年 目录 1 简介 2 现状 高跷故事亭子简介 编辑 播报 ...
踩高跷也是一种杂技,是一种戏曲、说唱故事等结合在一起的民俗活动。高跷故事亭子已被武汉市有关部门拍成《高跷故事亭子》的纪录片。2013年,高跷故事亭子入选湖北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是刘元生。
《高跷故事亭子》由刘氏先人传入,至今有200余年历史,目前己纳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遣产名录。1931年元宵节,刘彭家砦举行了有史以来第一次高跷灯表演,十里八乡的乡亲们都来观看,掌声雷动,喝彩不止,人们经久不散。自此,刘氏高跷名扬,已成为当地元宵节传统节目。在黄陂人的传统里,月半过了,才是年真正的过完...
高跷亭子,又叫高跷锭子,因静如亭,而动如锭,故两名兼称。流行在新洲区中部平原,源于明正德年间,是武汉市新洲区孔埠街堤围村传统技艺,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被武汉市最早列入“非遗”项目。由成人脚踩高跷,肩上背“山”或“出”字形钢架,架上分别坐3至5个幼儿。踩高跷的人随锣鼓舞蹈,花样百出,令观众瞠目结舌...
高跷亭子 高跷亭子,又叫高跷锭子,因静如亭,而动如锭,故两名兼称。流行在新洲区中部平原,源于明正德年间,是武汉市新洲区孔埠街堤围村传统技艺,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被武汉市最早列入“非遗”项目。由成人脚踩高跷,肩上背“山”或“出”字形钢架,架上分别坐3至5个幼儿。踩高跷的人随锣鼓舞蹈,花样百出,令观众...
武汉新洲区中部平原上,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高跷亭子,因其静立如亭,活动如锭的特性,得名双称。这种传统技艺源于明代正德年间,已有四百多年历史,见证了新洲区孔埠街堤围村的文化积淀。作为武汉市最早被列为“非遗”项目的艺术,高跷亭子在当地享有盛誉。其表演者是成年人们,他们脚踏高跷,每个高跷...
高跷故事亭子是流传在武汉市黄陂区西乡李集、东乡长堰、蔡榨、甘棠一带,集杂技、戏剧、故事、民歌表演于一体的民俗活动,至今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 观音送子 每逢元宵佳节和盛大节日,村民在3米多高的木棍踏板上,表现戏曲、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乡土气息浓厚,如展现人们...
在堤围村,有一种独特的传统表演艺术——“高跷亭子”,起源于纪念八仙的特定道具,如白鹤亭子、蚌亭子等八种。随着岁月的流转,这个活动逐渐发展成为农闲时节或新年佳节的村民们欢聚的节庆活动。每当稻场上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男女老少都会参与其中,以自娱自乐的方式演绎这一传统。表演的核心是五位踩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