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高山大戟(Gāo Shān Dà Jǐ) 英文名mountain Euphorbia 功能主治祛湿;止痒;生肌。主癣疾;黄水疮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捣敷。 性味味微甘;性寒 归经肝;脾经 纠错 推荐0 0 0 592 概述 高山大戟论述 《新华本草纲要》:根入药,用于止血、止痛、生肌。
科属:大戟科大戟属产地分布:我国四川、云南、西藏、青海等地高山大戟为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细长,纺锤形,最末端常具多数分枝。叶互生,倒卵形至长椭圆形;花序单生于二歧分枝顶端,无柄;蒴果卵圆状,种阜盾状,无柄。花果期5-8月。高山大戟的根可入药,有止血祛瘀、生肌止痛效果。 图片:高山大戟图片 图片:高山大戟...
高山大戟性味:味微甘;性寒。 归经:归肝;脾经。高山大戟的功效与作用祛湿;止痒;生肌。主治主治癣疾;黄水疮。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捣敷。 药用部位为大戟科植物高山大戟的根。 选购保存春初或秋末采挖,除去残茎及须根,洗净,晒干。 相关中药 大戟 Copyright...
高山大戟用于祛湿;止痒;生肌。主治癣疾;黄水疮。 【出处】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 【拼音名】Gāo Shān Dà Jǐ 【英文名】mountain Euphorbia 【来源】 药材基源:为大戟科植物高山大戟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uphorbia stracheyi Boiss. 采收和储藏:春初或秋末采挖,除去残茎及须根,洗净,晒干。 【原形态...
药材基原 为大戟科植物高山大戟的根。Euphorbia stracheyi Boiss。春初或秋末采挖,除去残茎及须根,洗净,晒干。 性味归经 味微甘;性寒。归肝;脾经 功能主治 祛湿;止痒;生肌。主癣疾;黄水疮 地理分布 生态环境 生于海拔3500-5400m的高山草甸中。资源分布 分布于云南、西藏。 扩展信息 VIP...
原形态: 高山大戟 多年生草本,高5-10cm。上部被白色卷曲微柔毛;茎基部被膜质鳞片;自基部分枝,分枝铺散或上升。叶互生;柄极短;叶片椭圆形或倒卵形,绿色带紫,长0.5-1.2cm,宽0.3-0.7cm,先端钝圆或急尖,基部楔形;花序基部的叶3-4枚轮生,菱状圆形或倒卵形,长0.5-0.8cm,宽0.3-0.8cm。总苞半球状;腺体5枚,横...
{{头部模板-中药材}} {{简要信息-药品 |药名=高山大戟 |图片=bkcy4.jpg |药名拼音=Gāo Shān Dà Jǐ |别名= |英文名=mountain Euphorbia |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 |毒性= |药性={{显示-中药药性|寒}} |药味={{显示-中药药味|甘}} |归经={{显示-中药归经|脾|肝}} |功效作用=[[祛湿]];[[止痒]...
【来源】药材基源:为大戟科植物高山大戟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uphorbia stracheyi Boiss.采收和储藏:春初或秋末采挖,除去残茎及须根,洗净,晒干。 【原形态】高山大戟 多年生草本,高5-10cm.上部被白色卷曲微柔毛;茎基部被膜质鳞片;自基部分枝,分枝铺散或上升。叶互生;柄极短;叶片椭圆形或倒卵形,绿色带紫...
《甘露本草明镜》云:“本品根似萝卜,表面棕黑色,里面灰白色,质松,溢出白色汁液。茎紫色,长约一卡长,状如狼毒,枝条铺地横生或直立。叶互生,椭圆形至卵圆形,叶柄短。头状花序,花黄色,花瓣五。短角果扁圆形” 各地藏医用大戟科高山大戟、钩腺大戟入药,其中高山大戟的茎杆矮小,其形状与上述记载相符,且多为藏医...
高山大戟具有生肌、止痒、祛湿的功效与作用,是一种中药材,味微甘、性寒,可用于黄水疮,黄水疮一般是由细菌感染导致的皮肤病,常见的症状有红色斑点、脓包破裂、破溃结脓痂等表现。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高山大戟捣烂后适量敷于患处,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