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裕藻:被人忽略的那面张 伟马裕藻(1878-1945)字幼渔,浙江宁波人,音韵学家、 文字学家,曾任教北京大学国文系。这位北京大学国文系主任,被戏称为“好好先生“ ,并非没有道理。在朋友眼里,马裕藻性格平和,对人甚是谦恭,即便是熟识的人,也总是称某某先生。 他喜欢与旧友聊天,可偏偏自己又不善言谈,因此多数时候...
马裕藻 逝世日期 1945年 字 幼渔 主要任职 北大国文系主任 出生地 宁波市鄞州区 主要成就 汉字注音,传播国语 出生日期 1878年 子女 马巽、马珏 人物关系 (图片+链接) 目录 1人物生平 ·早年求学 ·建功北大 ·强国文系 ·秉公维权 ·留平守节 ·溘然长逝 2大事年表 3学术沿承 4学术贡献 ·强“国文系” ...
马裕藻(1878年-1945年),是一位卓越的音韵学家与文字学家,以其深厚的知识与卓越的贡献,为学术界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真名是字幼渔,来自浙江省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此地也孕育了他五位才华横溢的兄弟,以及他的儿子,他们共同被世人称为鄞县“五马”。马裕藻的职业生涯中,北京大学国文系是...
1925年5月,许广平等6位“暴烈学生”被杨荫榆或者说女师大校方开除后,学潮更剧。5月27日,《京报》登载7位女师大兼职教师的《对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宣言》,署名次序是马裕藻、沈尹默、周树人、李泰棻、钱玄同、沈兼士、周作人。一年多之前在钱粮胡同聚寿堂密谋“倒杨”的四位浙籍北大教授[5]都出面了,再加上...
1934年4月,胡适致函马裕藻,挟“中基会”之力,以经费为由要求国文系改组:“前日与梦麟兄谈文学院各系预算事。我们都感觉国文系的课程似宜尽力减少,教员亦宜减少。其所以有此需要,盖有三原因:一、讲授课程太多,实不能收训练上的好效果;二、一系占预算太多,而总预算又不能扩张,则他系受其影响;三、教员名额都...
1910年,马珏出生于日本东京,她的父亲马裕藻与母亲陈德馨在官派留学的过程中相识相知,很快便一起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不久,马珏便出生了。 马珏1岁的时候,随父母一起回了国。过了三四年,马裕藻被聘请为北大国学教授。1918年,马珏作为第一批入学的学生进入孔德学校读书。孔德学校可以说是当时的"明星"学校,当时众多文人...
1920年,马裕藻任北大国文系主任。在此后长达14年的时间里,马裕藻兼容并包,广纳群贤,为北大中文系始终是我国最权威的汉语言文学高校院系之一,奠定了深厚基础和优良传统。当时的北大国文系,汇聚了钱玄同、刘半农、沈士远、沈尹默、周树人、周作人、黄侃、许之衡、刘文典、林损等诸多教授,正可谓名师云集,...
1904年,加入光复会。1905年,留学东京早稻田大学。1906年,与鲁迅共同师从太炎先生,成为莫逆之交。1911年,回国,任浙江省教育司视学。1913年,被聘为浙江省立第一中学校校长;在读音统一会上率先提出《注音字母》方案获大会通过,被聘为北大教授。1918年,当选北大评议员;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颁行《注音...
马裕藻,字幼渔。生于1878年,比鲁迅还大三岁。 算起来,他也是“章门同学”,是曾经在东京听过太炎先生“说文解字”课程的“八大弟子”之一。终其一生,不曾与鲁迅有龃龉。故而,鲁迅的朋友圈“地图”上,他是具相当面积的一块“拼图”。 首次《鲁迅全集》的出版,他是列名的“纪念委员会”成员之一。排名仅在蔡元...
由此观之,马裕藻先生的“大辩若讷”,甚至是“大智若愚”,分明瞒过了北大同仁,更不消说那些愣头愣脑动辄上街游行示威的学生了。唯有如此理解,也才能明白马先生何以能掌北大国文系,达十四年之久。须知,在顶级文人荟萃的北大国文系坐“头把交椅”,单凭嘴皮子,单凭笔杆子,都难以做到。 为马先生的大智慧做佐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