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马思聪和一百多位知名爱国人士一起抵达北平,参与到新中国的筹建工作之中。7月,马思聪被选为全国音协副主席。10月1日,出席天安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典,马思聪谱就《欢喜组曲》。据马思聪儿子马如龙后来回忆说,也就是在四十年代末至五十年代初期这段时间,马思聪度过了一生中最快乐的一...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马思聪和一百多位知名爱国人士一起抵达北平,参与到新中国的筹建工作之中。7月,马思聪被选为全国音协副主席。10月1日,出席天安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典,马思聪谱就《欢喜组曲》。据马思聪儿子马如龙后来回忆说,也就是在四十年代末至五十年代初期这段时间,马思聪度过了一生中最快乐的一...
在《祖国大合唱》中,马思聪使用陕北民歌曲调铺就开篇的歌曲,象征着“光明从延安来”。 随着解放战争的开始,马思聪两次拒绝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请马思聪到美国大学任教的“盛情”。1949年4月,马思聪和一百多位知名爱国人士,从香港经烟台抵达北平。10月1...
有人提到,马思聪晚年在美国的生活相当低调。他似乎刻意远离了音乐界的风波,把更多时间用来回忆过往的音乐岁月。他偶尔会有一些活动,但更多时候,他都是在平静中度过的。如今,人们提到马思聪,更多的是对他音乐成就的肯定,但很少有人会深究他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或许,这正是历史的遗憾。看完马思聪的一生,我...
另据其侄女马之庸透露,1942年春马思聪回海丰期间,与堂弟马思周联手为曲子填词,几天后,又在海城一所剧院作了首演。不久这首充满浓郁乡愁的歌曲,就从东南海隅传遍全国。 1942年,徐迟在致郭沫若信中,谈到他听了《内蒙组曲》(《思乡曲》为其中第二首)后非常...
1923年,年仅11岁的马思聪便跟他的哥哥一起前往巴黎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虽然年龄尚小,但马思聪却有着极高的音乐天赋。1932年,马思聪完成了学业,选择回国发展,此时的他已经20岁了,回国之后便在国内办起了巡演,由于他的表演十分专业,因此在国内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被大家称为音乐天才。回国后不久,马思聪便和和...
2007年12月,广州白云山麓一片肃穆,音乐家马思聪的下葬仪式正在这里庄重举行。镜头之中,马思聪的儿子马如龙手捧着父亲的骨灰,缓缓地将其撒入一个精心准备的树坑中。微风轻轻拂过,那骨灰似带着马思聪对故乡深沉的眷恋,渐渐融入这片土地,自此,一代音乐家马思聪尘归尘土归土,终于长眠在了故乡的怀抱之中。回首往昔,...
1932年,学成归国的马思聪和陈洪共同创办了私立广州音乐学院,亲任校长一职,为祖国培养了大批的音乐人才。这个时候的马思聪是忙碌的,也是快乐的,他不仅在音乐教育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而且还娶了一位可心的太太王慕理。时光是如此的美好,美好的时光总不长久……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祖国大地烽烟四起,黎民百姓...
马思聪(1912年5月7日—1987年5月20日),小提琴家、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广东海丰人。是中国第一代小提琴音乐作曲家与演奏家,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945年抗战胜利后,先后担任台湾交响乐团指挥、广州艺术音乐系主任、上海中华音乐学校校长、香港中华音乐院院长等。1950年后任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