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初春的西柏坡,王稼祥与毛泽东的对话堪称定都决策的“临门一脚”。当毛泽东抛出“首都选何处”的问题时,这位留苏归来的战略家逐一否定四大古都:南京“虎踞龙盘却命短”,西安“偏居西部失中心”,开封洛阳“水患经济双困局”,最终力荐北平——临近苏联蒙古无战忧,渤海拱卫战略安全,明清帝都民心顺。这番分...
综上,沈雁冰指出北平“实具备现代大国首都的各种资格”。最后代表们一致认可这一决定,北平随即被定为新中国的首都,更名为“北京。”其余10座落选的城市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北京,还有哈尔滨、西安、延安、洛阳、开封、成都、重庆、广州、南京、上海,这十座城市也是首都候选城市。而它们落选的原因,则体现在王稼祥...
“稼祥,你的分析正合我意。看来,我们的首都就定在北平。蒋介石的国都在南京,他的基础是江浙资本家。我们要把国都建在北平,我们也要在北平找到我们的基础,这就是工人阶级和广大的劳动群众。”接下来很快便有了我们人尽皆知的“进京赶考”以及之后的政协会议上定都北京的决定。公允的说,王稼祥的分析确实相当有...
北京,简称“京”,古称燕京、北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和超大城市。北京不仅是中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还是世界一线城市。历史背景 北京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曾是多个朝代的都城。公元前1045年,北京成为蓟、燕等诸侯国的都城。随后,北京先后成为辽的陪都、...
中国的首都北京,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一直是国家政治、文化和经济的中心。然而,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选定北京作为首都并非唯一选择,事实上,当时有11个候选城市,包括南京、西安、武汉等,可供考虑。那么,为何最终决定将首都定在北京?本文将从历史文化传统、地理位置优越和经济实力雄厚三个方面深入探讨这一...
北京 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确实在地理位置、文化底蕴等多个方面具备了独特的优势,这使得它成为了最终的首都选择。首先,北京的地理位置为其赢得了一席之地。尽管离海不远,但相较于沿海城市,北京相对较远,能够一定程度上避免其他国家的“直接攻击”。渤海的存在为北京提供了一层额外的防线,加上胶东半岛和辽东...
而我国选择北京作为首都的详细理由有如下几点:●地理位置优越 北京位于中国的北部,华北平原的北缘,地处北纬39°54′,东经116°23′,是中国东部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核心地带。同时北京靠近渤海湾,有利于与海上贸易和防御,而且距离东北、华北和西北的主要城市都较近,便于全国的统筹和管理。另外北京的地形特殊多样,...
首都是一个国家的第一要务,它的选址关系到民众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未来的稳定发展,以及外交和安全。在选定北京作为首都之前,中央还列出了11个备选城市,分别是哈尔滨,西安,上海,成都,重庆,南京,广州,洛阳,开封,延安,北京。然而,随着解放战争的扩大与东北战局的发酵,时势很快决定,我党定都哈尔滨的...
在新中国选择首都的过程中,北京的地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毫无疑问,当时的领导人们在选择北京作为首都的决策上表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北京位于中原地区的偏北位置,使得它可以一览全国的风云变幻,同时又与苏联隔开了内蒙古和外蒙古,与日本、朝鲜隔开了东北地区。光从地理位置来看,北京就具备了在11个城市中脱颖而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