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述而篇·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春秋战国 孔子及其弟子 著 大 中 小 zǐ子shí食yú于yǒu有sāng丧zhě者zhī之cè侧,,wèi未cháng尝bǎo饱yě也。。 译文 当孔子与那些痛失亲人的人们相伴时,他始终未曾好好享受过一顿完整的餐食,每一餐都浅尝辄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选自《论语》)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
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材料一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选自《论语·述而》 )材料二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 惠子曰:
他已经服丧三年,时间也够长了。”子路出去之后,夫子又说:“其实也等不了多久,要是过一个月再唱歌就好了。”这个故事说明,古代服丧期间对唱歌娱乐是有严格禁忌的。在实际生活中,夫子既是一个乐观的达人,也是一位坚强的歌者。生活困顿、落魄时,他会唱歌;教学相长、开心时,他也唱歌;生命遇到危险,颠沛流离...
述而篇——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原文】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白话】 孔子在有丧之人旁边吃饭,从来不曾吃饱过。 【释词】 有丧者:家有丧事的人。 未尝:不曾。钱穆:“曰‘未尝’,则非偶然。” 【先贤精义】 程子曰...
【原文】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朱子•论语集注】 “哭”,谓吊哭。日之内,余哀未忘,自不能歌也。谢氏(谢良佐)曰:“学者于此二者,可见圣人情性之正也。能识圣人之情性,然后…
7.9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翻译】 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从来没有吃饱过。 【解读】 人应有恻隐之心 恻隐之心是一种感情,是对他人哀痛的一种同情,它代表着悲哀、怜悯和伤感,而且,这种感情是人类特有一种相互关爱的情怀。孟子曾说过“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也就是说,它是善良仁义的发端,也是做...
这句话出自《论语》中的《述而篇》,原句是“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当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时,他从来没有吃饱过。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于丧事的尊重和对逝者的哀悼之情。他认为,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时,应该保持肃穆和哀伤的态度,不应该过于饱足,以表达对逝者的敬意和哀思。 这种...
(2)根据“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 日哭,则不歌”可知,孔子在死了亲属的人旁边吃 饭,不曾吃饱过。孔子在这天吊丧哭泣过,就不再 唱歌。孔子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推崇“仁”,即 有仁爱之心,善于“推己及人”,面对有人去世,生 出恻隐之心,哀其所哀,所以食不下咽,痛哭不 歌。 庄子是道家...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这句话是孔子说的,出自《论语·述而》。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从来没有吃饱过。这是孔子表达对逝者的尊重和同情,表现出他的仁慈和悲悯之心。这句话也反映了孔子对于礼节的重视。在古代,参加丧礼是一种表达对逝者的尊重和哀思的方式,人们在丧事期间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