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春节和藏历新年期间,新华社记者以“风雪高原行”为主题,开展了一场行程数万里、深入西藏全域的“新春走基层”采访活动。边关严酷,高寒缺氧,但风雪越大心越热。9支小分队、34人次,记者在环境最艰苦的冬季抵达西藏最远的阿里、最苦的那曲、最险的昌都,在艰险中走出坚定脚步,在缺氧中进行深入思考,在偏远...
王闯告诉记者,驻守高原,“冷”是需要闯过的第一关。连队负责的巡逻路,每到冬天就会长时间被冰雪覆盖,有的路段积雪直到来年四五月份才能消融。但对官兵来说,难熬的不是漫长的寒冬,而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环境。王闯说,身处“雪海孤岛”,几个月见不到一张生面孔是常事,孤寂得让人心慌。接近下...
2024年春节和藏历新年期间,新华社记者以“风雪高原行”为主题,开展了一场行程数万里、深入西藏全域的“新春走基层”采访活动。 边关严酷,高寒缺氧,但风雪越大心越热。9支小分队、34人次,记者在环境最艰苦的冬季抵达西藏最远的阿里、最苦的那曲、最险的昌都,在艰险中走出坚定脚步,在缺氧中进行深入...
风雪高原行,不是所谓的征服高原、挑战自我,而是在一场场迎难而上的奔赴中,把手中的笔和镜头对准一线的干部群众,记录他们的故事,反映他们的心声。 在离太阳最近的地方,见证向上生长的力量。 记者在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的唐古拉区域采访留影。 最远的坚守...
探访长江之源,前进路上风雪交加,能见度仅有10米左右,分不清天地。车窗外,延伸向前的电线杆,成了唯一能捕捉到人类活动的痕迹。因为没有手机信号,它们成为让人心安的导航。引向唐古拉山腹地的电线杆(2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洛登 摄 同行的巡护车车斗里,铁锹、镐头、扳手、拖车绳是必备品。“因为陷车是...
新华社北京3月4日电 3月1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风雪高原行——在离太阳最近的地方,见证向上生长的力量》的报道。 唐古拉山脉,格拉丹东峰下,姜根迪如冰川巍然耸立,安多县的牧民仁青加措正在保护区内巡护。 由此向西近2000公里的阿里地区,新藏公路最高处界山达坂,泉水湖检查站站长多吉加布来到岗位上,开始了...
新华社西藏分社风雪高原行 开展“新春走基层”采访活动 2月2日,新华社记者在雪中前行。新华社记者 普布次仁 摄 9支小分队34人次 足迹遍布西藏7个地市 行程3万多公里 抵达西藏最远、最苦、海拔最高的地方 新华社记者(左二)在三江源国家公园(唐古拉山北部片区)采访。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他们顶风冒雪 翻山...
初夏时节,中部战区陆军第81集团军某旅官兵,在风雪高原斗严寒、抗缺氧,完成抵近侦查、装备架设、线路铺设等多个课目实战化演练,上演了一幕幕实战实训的壮阔图景。 军人只有两种状态,打仗和准备打仗;准备打仗,就要紧盯未来战场、苦练杀敌真功。近年来,该旅先后转战深山密林、戈壁荒漠,在不同环境下锤炼部队实战化...
风雪高原行|记者手记:行进唐古拉,感悟“风和雪”-二月初,记者深入唐古拉山腹地,深度体验了这里狂啸的风、凌厉的雪、严峻的高。看到老场景,又有新感悟。
风雪高原行|记者手记:行进唐古拉,感悟“风和雪” 新华社拉萨2月7日电(记者洛登、普布次仁)二月初,记者深入唐古拉山腹地,深度体验了这里狂啸的风、凌厉的雪、严峻的高。看到老场景,又有新感悟。 气象记录显示,唐古拉地区平均每年有140多天为大风天气,平均气温在零下2.8摄氏度,极端最低气温零下36.6摄氏度。每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