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银颗粒病(argyrophilic grain disease)是2019年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阿尔茨海默病名词。定义 大脑进展性神经变性疾病。大脑边缘系统出现大量嗜银颗粒。颗粒常显示9~19nm的直细纤维和25nm的直细管束,起源于树状突起,属τ蛋白病,具τ染色阳性特征。发病原因不明,与年龄相关,常在85岁以上人群中出现...
颗粒病 颗粒病 1.又称为AKA颗粒包含疾病或巨细胞肉芽肿反应或侵袭性肉芽肿病 2.从炎性反应和骨质溶解开始,继发假体的部分脱落,常见于超微米大小的聚乙烯和/或甲基丙烯酸甲酯水泥 3.引发的肉芽肿反应表现为骨质溶解 4.典型者发生于手术后1-5年,目前最常见于非水泥型假体 5.假体头可被制成带有聚乙烯杯的钴铬合...
颗粒病毒性肺炎,考虑可能是由于甲型或乙型流感病毒或流感病毒或者是腺病毒,以及呼吸道合胞病毒等等病毒...
先天性白细胞颗粒异常综合征即白细胞异常色素减退综合征(Chediak-Higashi syndrome)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本病是一种先天性溶酶体异常,发病机制不很清楚,多见于近亲结婚的后代。主要表现为全身皮肤、毛发及眼睛黑色素缺乏或减少。病变限于眼和皮肤的称为眼皮肤白化病(oculocutaneous albinism,OCA),仅限于眼的...
颗粒病毒群 Granulosis viruses ,指以昆虫为害主的病毒群体。病毒粒子为长200—400微米、宽40—80微米的杆状,有一个由内膜和外膜组成的包膜(envelope)。各个粒子被包在长300—500微米、宽120—350微米的囊中。核酸是DNA。病毒侵染中肠被膜的管状细胞,向体腔释放在此增殖的无囊粒子,使脂肪组织发生病变。细胞内...
嗜银颗粒病(argyrophilic grain disease,AGD)是晚发性痴呆的重要病因之一,其病理特征为痴呆患者脑内存在大量嗜银颗粒。1987年Braak H和Braak E[1]首次描述了AGD的临床及病理特点,认为其不同于常见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应被认为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实体。
病死虫体有时用腹足倒挂枝叶上,呈“Λ”形。a8GV 染病幼虫常于幼虫期即死,有时也可活至蛹期或成虫期。从染病到死亡所经时间因虫而异。一般4~5天,可长至34天,如粘虫。幼虫龄期、侵染剂量、温度等因素也能影响这段时期的长短。a9GV 通过口服进入易感虫体,颗粒体在中肠中溶解,游离的病毒粒子通过肠道柱形...
颗粒体病毒(GV) ;颗粒体病毒(GV) ;GV的一般形态特征;左图:霜天蛾GV的形态;GV的理化性状;GV的理化性状;GV对昆虫的侵染;GV的感病特征;GV的感染途径;GV的专化性;GV的交叉感染现象;昆虫病毒的生产;在昆虫活体中大量增殖昆虫病毒;在细胞系中大量增殖昆虫病毒;颗粒体病毒杀虫剂 ;颗粒病毒杀虫剂的生产实例 菜粉蝶...
颗粒型1:320阳性是什么病 颗粒型1:320指的是抗核抗体1:320颗粒型。抗核抗体1:320颗粒型阳性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硬化症、自身免疫性肝炎等疾病,具体情况建议向专业医生咨询了解。 1、系统性红斑狼疮 累及多脏器的自身免疫疾病,可能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感染等原因有关,如果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