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辈学者的研究特别强调清初迁界的始末及其社会影响,民间历史文献中所记载的痛苦历史记忆影响着历史学家对迁界的价值判断,以至于我们难以在迁界现实与苦痛的集体记忆之间取得平衡,从而客观地去理解这种集体记忆背后的现实问题。本文以浙江温州为中心,探讨顺治十八年(1661)温州沿海各县迁界的地理范围、人口土地规模,进而评估...
迁界,指清朝为断绝郑成功的补给,于东南沿海实施人口内迁、断人烟的政策,因正式执行于辛丑年(顺治十八年),故又称辛丑播迁。迁界时,清朝似乎没有制定妥善的安置计划,他们采取的策略,更多的是威胁、恐吓,甚至是暴力,因为我们在锦里谱中看到各种各样的迁徙方式,目的地和最终结局也不尽相同,粗略整理如下: 一、顺民之...
清顺治十七年、康熙元年和十七年三次下达“迁界令”,强迫从山东到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30~50里不等,渔船商船一律禁止出海。这一做法( )A. 打击了沿海的抗清斗争B.
清顺治十七年、康熙元年和十七年三次下达“迁界令”,强迫从山东到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30~50里不等,渔船商船一律禁止出海。这一做法( ) A. 打击了沿海的抗清斗争 B. 消除了东南沿海的倭患 C. 宣告了朝贡贸易的破产 D. 阻止了西方经济的侵略 相关知识点: ...
清廷为办铜需要,最初并不禁海,后来为了防止沿海民众通过海上活动接济反清抗清势力(主要为明郑)实行“迁界禁海”,而且较明代更为严厉。顺治十二年(1655年)六月,下令沿海省份“无许片帆入海,违者立置重典”,顺治十八年(1661年),更强行将江、浙、闽、粤、鲁等省沿海居民分别内迁三十至五十里,设界防守...
论清顺治“迁界”后漳州的教育
电视剧作为艺术作品,难免演绎,事实上,姚启圣并不是提出迁界禁海的人,不但如此,他还是迁界禁海的反对者。 史料记载,顺治年间就有人明确提出了迁界禁海。 比如海澄公黄梧上奏朝廷,密陈“灭贼五策”,其中的第一条就是:郑氏仰仗区区弹丸之地,能一直坚持到今天,真正的原因就是沿海的人民铤而走险,“粮饷油铁桅船...
百度试题 题目为了切断大陆人民与郑成功的联系,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颁布“迁界令”。 A. 错误 B. 正确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B.正确 反馈 收藏
也就是说,在顺治十七、十八年的迁界中,位于海沧中部的水陆北宫便被摧毁,百姓也是在那时被迫迁徙或四处,待至康熙十三年,郑经重返闽南时,钟山的百姓竟然能够“迁者复故”,并有能力修复后殿,可见在那时已有不少当地人回到原乡重新生活,他们在郑氏统治下“房屋依然,人皆长发”,宛如回到了明朝。但是,在康熙十九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