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英畏首畏尾决定不执行,并致电毛主席,意思是不同意叶挺的方案,认为叶挺是蒋介石的细作,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毛主席一看电报,痛批了项英一顿,要求他必须和叶挺团结一致,不能把叶挺当作党外人士和统战对象。项英对叶挺的种种排斥,让叶挺忍无可忍,叶挺四次向组织递交辞呈,直至出走。不过在周总理的极力挽留下...
事实上,在叶挺与项英之间存在的嫌隙问题上,多数人的看法倾向于将矛头指向项英。特别是在皖南事变这一关键节点上,项英未能遵循中央的紧急指示,及时采取转移措施,致使新四军的主力部队遭受重创。基于此,业界广泛推测,叶挺数次提出的离职与出走请求,其核心缘由恐怕与项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事实上,在项英与叶挺之间...
举个例子,早在新四军创建后,叶挺将军就曾命令张云逸等人带兵东进,扩展新四军的势力范围,以便发展壮大,但项英一直对其掣肘。当时按照分工,叶挺负责军事,项英负责政治,但项英经常以“非单纯的军事问题为由”,总揽其权,电报更是先行截取阅览,这让身为军长的叶挺很是难堪。在这些事情上,项英确实做得有点过了,...
虽然项英的身份是新四军政委兼副军长,但在一定程度上,他的权力要大于叶挺。在做重要决策时,叶挺的方案需要得到项英的同意,才能实施。但两人理念上的不同,也注定意见难以统一。所以在权力分配上处处受限的叶挺,地位非常尴尬,屡次出现请辞的想法。叶挺是一员骁将,项英是政工高手,两人的信仰和追求又完全相同,都是...
开国元帅名额有限,中央需要综合考量。这种情况下,往往是战功卓著的军事主官参加授衔:比如著名的刘邓大军中,只有“军神”刘伯承一人被评为元帅。所以从现实角度看,叶挺和项英二位元勋,若都能活到55年授衔,作为新四军的主要代表,势必有一人会被评为元帅,但两人同时入围的可能性非常小,几乎没有。
一、项英开始佩服毛泽东对于项英,恐怕不少人并不是十分熟悉,可实际上,项英是党内资历非常老的领导人,陈毅和粟裕严格意义上说,都是项英的部下。在土地革命战争早期,项英的党内地位,甚至比毛主席还高,项英和毛主席也是很早就认识了。1922年4月,项英加入我党,项英入党时间和陈赓是差不多的。1923年4月,得知...
项英作为新四军的政委兼副军长,他的权力实际上比叶挺更大。每当叶挺提出重要决策,必须得到项英点头才能进行。由于两人观念上有差异,常常难以达成一致。叶挺在权力上受限,位置变得很尴尬,多次考虑过辞职。叶挺作战勇猛,项英擅长政治工作,他们俩信念一致,都全心全意为了新四军的发展。要是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彼此了解...
仅凭此观点就认为在军队评衔方面,项英一定比叶挺占优,并不一定成立。项英的主要工作领域是政工组织,相对而言,他在军事指挥和战绩方面确实不及叶挺,两者在军队领导岗位上各自有着优劣之分。在1955年的元帅评选中,要同时在军政两方面担任主官并获得元帅军衔,实际上是一种罕见的例子。军事史上,像林彪、罗荣桓这样...
叶挺和项英虽有不少争执,却也尝试过和解。在多方的协调下,他们曾短暂达成一致,但这只是表面上的,并未解决根本问题。权力分配和思想分歧一直困扰着他们,两人的关系因此摇摆不定,叶挺辞职的想法始终未完全消散。叶挺是战场上的骁将,项英是政工领域的专家,他们都怀着相同的信仰和追求,都为新四军的发展殚精竭虑。
不过主席没有批评叶挺,反而对他进行真诚挽留,并且写了3000多字的长信,猛烈批评自己的爱将项英,指出项英没有维护好团结,给新四军的正常工作制造障碍。最终在多位领导人的调和下,叶挺又回到了新四军。 项英在1940年5月与毛主席多次通信,表达自己想辞职回延安的想法。毛主席安抚项英、肯定他的工作成绩后,项英仍坚持辞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