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江亭,位于今天安徽省和县的乌江镇,当地现存有一座霸王祠,相传是唐朝人为纪念项羽自刎乌江而建。1970年,安徽省水利主管部门,在四马山和霸王祠之间,修筑了一条人工引水渠——驷马山引江灌溉工程,将上游的四马山和下游的霸王祠,通过水路连成了一条线,安徽的滁河水,因为这条水渠,得以流入长江。项羽到了乌江...
虽然《史记》上对项羽的记载显示,项羽是“无颜以对江东父老”,且认为“天要亡籍”,这才选择自杀。但从项羽垓下被围到乌江自刎的整个过程来看,项羽的自杀类型应为“战败谢罪型”和“失败绝望型”两相综合形成的一种新的自杀类型,这里私称其为“绝望谢罪型”。在春秋时期,楚将战败自杀完全可以说是“传统”。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于是拔剑自刎而死。 乌江自刎这种说法出自太史公司马迁之手,距项羽之死年代较为接近,描写得非常慷慨激昂,因而流传最为广泛,后世关于项羽自刎的传说大多源于此。
临终前,他回想起项羽在乌江边的毁灭性的选择,心中百感交集——他终于明白了那个在绝境中看似无奈的选择背后的深意。刘邦明白,项羽之死,是一场对尊严的最后守护,是一代霸王对命运的无悔挑战。虽然在历史的篇章上,刘邦成为了胜者,但他明白项羽的精神已永垂不朽。项羽的悲壮选择,成就了他的名声。这位曾经的对手...
杜牧的看法,与传统上单纯地赞赏项羽英雄气概的观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果设身处地地站在项羽的角度来看,乌江自刎,究竟是不是明智之举呢?那就要从项羽当时的处境说起。一、乌江自刎:项羽的英雄悲歌 在四面楚歌的绝境之中,项羽率领着残兵败将奋勇突围。当他到达乌江畔时,乌江亭长已经驾着一艘小船在江边等候...
但是项羽不肯,自己拿着刀又砍杀了数十个汉军,最终自刎于乌江岸边。那么,项羽为什么宁愿自杀也不逃走呢?那是因为项羽在那时候已经恍然大悟了。如果他自己逃回江东,一世英名不光扫地,更有可能将汉军引到江东,以刘邦这种睚眦必报的小人行径,那么江东的百姓可能就被受到牵连,这会让他成为千古罪人。再者,项羽也...
选择自杀对项羽来说可能是一种解脱,也是一种对自己尊严的保全吧。史书对于项羽自杀的原因也有所记载。《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说到这里,我们也就能理解项羽为什么宁肯自刎,也不愿渡过乌江的真实原因了。项羽是贵族,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对一名贵族或者大丈夫来说,如果没有完成自己的责任和使命,等于亵渎了贵族精神,是没有脸面苟活于世的,因此,唯有自尽是对自己最好的解脱,也是对所有人最好的回答。在项羽去世后的1329年,也就是北宋...
从公元前206年灭秦到公元前202年项羽自刎于乌江之畔,短短4年时间,项羽从实力雄厚的诸侯王之首跌落到四面楚歌、兵败自杀的窘境,他到底做错了什么?导致这样的结局,留给后人无限的惋惜。 一、坑杀秦军 巨鹿之战中,章邯率20万秦军归降,项羽恐秦降卒哗变,在新安(今河南渑池东)将他们全部坑杀,一说部分坑杀。在当时...
世人皆知西楚霸王项羽勇冠三军,可谓古今无双。然而,在垓下之战后,这位曾叱咤风云的英雄却选择了自刎于乌江之畔,令后人扼腕叹息。传说中,乌江亭长曾劝项羽渡江东去,重整旗鼓。可项羽却说出了那句千古名言:"东边虽有江东父老,西边亦有秦川父老,怎忍再度祸害百姓?"难道真如史书所载,项羽只是因为愧对父老乡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