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花帖》是唐末五代时期,书家杨凝式的行书墨迹,后世称其为“天下第五行书”,也有人评价此帖是“唐末五代第一帖”。杨凝式的《韭花帖》一帖,在中国书法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且对后世的书坛,有着深远的影响。近几年的书法艺考,对此帖也多有涉及。杨凝式,行书风格较为自然流落,用笔灵活,为宋代“...
杨凝式《韭花帖》,行楷书,墨迹麻纸本,高26厘米,宽28厘米,共七行六十三字,主要叙述午睡醒来,恰逢有人馈赠韭花,非常可口,遂执笔以表示谢意。整幅书法布白舒朗,清秀洒脱,实属大家手笔,是书法史上为千古不朽之作。【释文】昼寝乍兴, 輖饥正甚 忽蒙简翰 猥赐盘飧 当一叶报秋之初 乃韭花逞味之始 助其...
【释文】昼寝乍兴, 輖饥正甚 忽蒙简翰 猥赐盘飧 当一叶报秋之初 乃韭花逞味之始 助其肥羜 实谓珍羞 充腹之馀 铭肌载切 谨修状陈谢 伏惟鉴察 谨状 七月十一日 状 清乾隆内府藏本 无锡博物馆藏 《韭花帖》行楷书,墨迹麻纸本,高26厘米,宽28厘米,为杨凝式的代表作。是杨凝式在昼寝乍起,腹中甚饥...
杨凝式《韭花帖》清乾隆内府藏本,行书,墨迹麻纸本,五代,高26厘米,宽28.5厘米,全卷393厘米,共7行63字,被称天下十大行书之一,排第五,无锡博物院藏。《韭花帖》是杨凝式醒后饥饿无比,得韭花珍馐而食,心中惬意故灵感大发写下。目前所知《韭花帖》有三本:一为清内府藏本,今藏无锡博物馆,曾刻入...
《韭花帖》 普通的韭菜花还跟书法有着不解之缘,那就是闻名于世的五代杨凝式的《韭花帖》。杨凝式是五代时梁、唐、晋、汉、周五朝元老,官至太子太保,一生狂傲纵诞,人称“杨风子”。有一年秋天,杨凝式一觉醒来,已是午后。杨凝式觉得有点饿,这才想起中午没有吃饭。恰在此时,宫中给他送来了一盘韭花,韭花做...
李瑞清评价:“杨凝式是由唐入宋的重要人物,他的《韭花帖》笔笔收敛,深入纸内,这是兰亭法的精髓。杨凝式将矛盾引入书法创作,却达到了空前的和谐统一。”(“杨景度为由唐入宋一大枢纽,韭花帖笔笔敛锋入纸,兰亭法也,思翁以景度津逮平原,化其顿挫之迹,然终身不出范围。”)启功在《论书绝句》中表示:“...
《韭花帖》是唐末五代书法家杨凝式创作的墨迹本行书作品 [1] ,有“天下第五行书”之称 ,现存3个藏本,分别藏于无锡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罗振玉藏本不知去向。 《韭花帖》是杨凝式醒后饥饿无比,得韭花珍馐而食,心中惬意故灵感大发写下。...
赏析:此帖的字体介于行书和楷书之间,布白舒朗,清秀洒脱,深得王羲之《兰亭集叙》的笔意。《韭花帖》,被称天下第五行书。尽管《韭花帖》无论在用笔还是在章法上都与《兰亭序》迥然有别,但其神韵却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黄庭坚赋诗盛赞其说:“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
《韭花帖》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尤重,为千古不朽之作,字距、行距对章法的整体感影响极大。黑白对比度大,黑少白多,视觉效果疏朗,反之则茂密。《韭花帖》布白极多而气不散,格调甚为淡雅。杨凝式以信札之有限空间,随笔拈来,但错落有致,复归自然,似江南水乡之黑瓦白墙,星星点点;似晨星之寥落天际,深远空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