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后期,晋国的姬姓贵族差不多都衰落、灭亡了,而少数异姓贵族反而富强起来,以致出现三家分晋的局面。按照传统的说法,韩、魏与周同姓,这并不足信据,三晋的族姓是有问题的。秦、赵都是以“玄鸟”为图腾的,因此它们可能是殷商的支族。嬴、偃,大都是太皞,少皞之后,则秦、赵不是姬姓,是显而易见的。...
我们完全可以说,初期的赵魏韩三国,在魏文侯的极力斡旋之下,勉强拧成了一股绳。中期的赵魏韩三国,就是通过这种领土互相制衡的方式,获得对方的信任。如果这种局面能够长期维持下去,那么赵魏韩三家联手,灭掉秦楚齐燕似乎也不会有多难。毕竟,一个魏国就能把秦国打得不敢东出,楚国的大梁被魏国强占之后,也不敢...
韩赵魏三家为何会这样划分呢,首先,和他们各自的封邑地理位置有关,但最为主要的还是实力,智家攻打赵家,赵家虽然没有灭亡,但实力已经大损,魏家成了三家中实力最强的一方,自然会占据最肥沃的土地。 三家分晋而成诸侯,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晋国的实力,毕竟晋国变成了“三晋”,战国时代也逐渐演变成了七雄争霸的局面,而...
所以说韩赵魏三国即使形成统一整体也不可能改变乾坤,只会默默地输给秦国。
于是韩赵魏三家再次联手攻打晋出公,晋出公抵挡不住只得逃跑,并死在了逃跑的路上。这个时候,“三家分晋”的局面已经形成,赵、魏、韩三家走上了独立建国之路。公元前409年,韩武子去世,他儿子韩虔继承了晋国卿大夫的职位,韩虔也就是韩景侯。第二年,韩虔派兵攻打郑国,夺取了雍丘地区。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
从三晋一体到相互交恶,韩赵魏完美地诠释了利益高于一切?从三家分晋之初,韩赵魏就相互存有芥蒂,总想着联合一方灭掉另外一方,从而使自己得利,但由于魏文侯的战略眼光,三晋才避免了继续的内斗,从而开始注重各自发展国力。但随着对外的斗争,土地和人口的诱惑,使得韩赵魏三家渐渐抛弃了这种共识,开始了极为频繁的...
春秋末年,三家分晋,赵国定都晋阳,后来迁到河北的邯郸;魏国定都安邑(夏县),后迁到河南的大梁(开封);韩国第一个跑出了山西,在中原的阳翟(今河南禹州,大禹建立夏朝定都的地方)建都,后来迁到新郑。三家分晋是春秋进入战国的标志性事件,山西又称为三晋也是因为这个。整个晋国的活动范围基本在汾河流域。
韩赵魏的立国基础在晋国本土 三晋版图,本来便是继承自春秋时期诸卿家随着晋国霸业拓展而不断蚕食分割的封建采邑,其碎片化犬牙交错的形势逐渐随着卿家之间的兼并以及战国早期的三晋换土而演变成各自拥有“一块晋土、一块(太行)山外领土”的三晋内部局面【条件①】。三晋又在整体上构成了一个横据晋冀豫三省,而以山西...
赵武在前541年去世后,韩起顺利接任执政官。韩起历经晋平公、晋昭公、晋顷公三朝,在前514年灭掉祁氏和羊舌氏的家族,彻底削弱了晋国公族的势力。同年,韩起去世,魏舒(魏绛的儿子)接任执政官,魏舒联合其他家族瓜分了祁氏和羊舌氏的封邑。至此,晋国的政治舞台上只剩下魏、赵、韩、智、范、中行六家。前497年...
最后,春秋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之所以韩国最为弱小不堪,除了因为韩国先天不足(卿大夫时就弱小)外,更是因为韩国的地理位置与农业条件不好,同时也错过了最佳的发展机会,所以才在三晋之中沦为了最弱小不堪的那一个。参考资料:《左传》《史记》《资治通鉴》等。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