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祗和: 北宋医家。精研伤寒之学,推崇张仲景学说之精要,能变通于其间,于伤寒辨脉及汗、下、温等治法颇有发明。撰有《伤寒微旨论》两卷(1086年),辨析《伤寒论》辨证用药理论。原书已佚,今有《永乐大典》辑录本。后世医家多数推崇。部分相关论文 [1]陈烨文,孙达.韩祗和《伤寒微旨论》原创方剂研究[J]...
韩祗和,生卒年不详,约生活于1030~1100年间。据《伤寒微旨论》病案记载,韩氏曾于“邢磁二郡”(今河北邢台磁县),“怀卫二郡”(今河南泌县、汲县)及“滏阳”(在今河北境内)等地行医,或可推断韩氏原籍在今河北、河南两省交界地区。 韩氏对外感热病研究精深,他研习仲景《伤寒论》30余年,于1085年撰成《伤寒微旨...
韩祗和 【介绍】: 北宋医家。精心研究伤寒学,于1086年(哲宗元祐元年)著《伤寒微旨论》二卷,专门辨析《伤寒论》的辨证用药,间附方论,对仲景学说颇有发挥,受到后世医家的推崇。
韩祗和 LOREMIPSUMDOLOR 作者 •韩祗和,北宋医家。•生卒年不详(1030~1100),据《伤寒微旨论》病案记载,韩氏曾于“邢磁二郡”(今河北邢台磁县),“怀卫二郡”(今河南泌县、汲县)及“滏阳”(在今河北境内)等地行医,或可推断韩氏原籍在今河北、河南两省交界地区。简介 •韩氏对外感热病研究精深...
韩祗和,北宋名医。《宋史》未载韩氏,故生卒年及字号无从考证。在历代有关韩祗和姓名的多种文献记载中,将其名字或写作“祗(zhi支)和”,或写成“祇(qi其)和”,未能统一。如:《宋以前医籍考》、《伤寒微旨论》的多数刻本、《中医大词典·医史文献分册》等作“祗和”;《中国医籍考》1956年版、影...
《伤寒微旨论》,伤寒著作,2卷。北宋韩袛和撰,刊于元祐元年(1086年)。此书推阐仲景原旨,强调脉证合参,重视灵活变通。书中主要论析伤寒辨脉,汗下温3种治法,畜血、阴黄、劳复等病候证治。其可下篇以早下为大戒。可汗篇分阴盛阳虚、阳盛阴虚、阴阳俱盛3门而施治。所论辨证用药理论,亦有创见。此书对后世有...
《伤寒微旨论》是北宋医家韩祗和撰著的外感热病专著。原书已散佚,今本由清代《四库全书》整理者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从《永乐大典》辑复而成。分上下二卷,从《伤寒源篇》至《劳复证篇》计十五篇。载方39首。本次又增加了从《永乐大典》中新辑得的二篇内容,共十七篇。本书对伤寒病机、外感热病分类、伤寒传...
韩祗和温中例 夫伤寒病之说,始自黄帝已开其端,主仲景方陈其条目,后世肤浅之学莫知其数。立言者只云∶病在表可发汗,病在里可下之,或云∶不可汗,或云∶不可下,即未尝有温中之说。仲景《伤寒例》云∶尺寸俱沉细,太阴受病也;尺寸俱沉,少阴受病也;尺寸俱微缓,厥阴受病也。又辨太阴证云∶太阴病,脉浮...
韩祗和名考的伤寒学说是基于伤寒论的理论框架之上发展起来的。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认为疾病的发生与伤寒有关,即由伤寒的五毒引起的五种病症。 韩祗的伤寒学说提出了“五病五毒”的概念,认为五种病症都是由五种毒物引起的,分别是风毒、寒毒、热毒、湿毒和燥毒。他认为,病人的体质和症状可以通过...
韩祗和简介 1拼音 2注解 1拼音 hán zhī hé 2注解 韩祗和 北宋医家。精研伤寒之学,推崇张仲景学说之精要,能变通于其间,于伤寒辨脉及汗、下、温等治法颇有发明。撰有《伤寒微旨论》两卷(1086年),辨析《伤寒论》辨证用药理论。原书已佚,今有《永乐大典》辑录本。后世医家多数推崇。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