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舞(花鞭鼓舞),流传于山东商河一代,起初是旧社会集市上、走街串巷的商人、艺人用于招揽观众或者乞讨者乞讨卖艺获取施舍的工具,后来不断发展完善,演变成纯粹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花鞭鼓舞表演使用的道具是红色的腰鼓和彩色花鞭,伴奏乐器是小锣、小镲,有三大动律特征:以抡带舞、以顿发力、以跑成风。2006年,...
花鞭鼓舞是一项流传于山东省商河县张坊镇一带,具有广泛性群众基础的优秀传统民间舞蹈,是当地群众欢度春节、元宵节的重要舞蹈形式,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2008年被命名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据记载,清朝光绪年间,当地就开始有花鞭鼓舞流传了。花鞭鼓舞有边舞边唱和只舞不唱两种表演方式。表演时,演员身背...
花鞭鼓舞是流传于商河县张坊乡一带的民间艺术,出现于光绪年间,原为乞讨卖艺形式,后将其与商河鼓子秧歌、杂技中的动作相结合演变而成,至今已有 200 余年的历史。演员身背腰鼓,双手同时挥舞一尺多长的花鞭,两条鞭上下翻飞,甩至背后、胸前、胯下,并以鞭头用牛皮结成的疙瘩准确地击打鼓面,打出各种花点,...
10月17日至21日,第八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山东济南举办,商河县非遗节目《花鞭鼓舞俏夕阳》亮相非博会,展示非遗活力。 当激昂的鼓点响起,24名舞者手持鼓槌,翩翩起舞,那跳跃的身影,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灵动的舞姿瞬间吸引了全场的目光。商河...
在表演形式上,花鞭鼓舞依托于鞭、花鼓、服装等道具,展现出独特的韵律和技巧。这一舞蹈不仅是一种艺术享受,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表演道具与服饰 鞭:长度为50厘米,分别拴在两个鼓捶上,由两牛皮条精制而成。鞭头向上,系有双疙瘩,鞭身细如小指,缠绕着五彩毛线,因此得名花鞭鼓舞。花鼓:样式与...
张继福,男,1944年3月出生于山东省商河县张坊镇苟家村,是花鞭鼓舞第四代传人,2018年被认定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他在1953年师从其父张凤云,从艺67年来,多次带领花鞭鼓舞队参加省、市的演出和比赛,长期活跃在“非遗进校园”活动的一线,被多所小学聘为校外辅导员。2019年,在商河县文化馆面向社会培训花鞭鼓舞爱好...
花鞭鼓舞的基本介绍 花鞭鼓舞流传于山东商河一带的传统民间舞蹈,是旧社会穷艺人乞讨卖艺的工具,据老艺人王厚风、王安奎、张凤云等口述;光绪二十九年间,当地以卖唱为生的王立礼、王文义两兄弟在北京卖艺时拜流荡在京的艺人李桂珍、李明雄兄弟为师,学会了花鞭鼓舞。回乡后苦练技艺,并把花鞭鼓舞传给了当地艺人。宣统三年...
商河县地处山东省鲁北平原,南距黄河35千米,东邻惠民县,北达乐陵市,西与临邑县接壤,花鞭鼓舞即流传于这一地区。清代光绪年间商河的王立礼、王立义兄弟到北京卖艺,拜流落在京的艺人李桂珍、李明雄兄弟为师,学会花鞭鼓舞,回家后勤苦练习,技艺日进。后王立礼兄弟将花鞭鼓舞技艺传授给乡人,一直流传至今。花鞭鼓舞在商河...
花鞭鼓,是山东地区唯一的纯鼓舞形式,其起源可追溯至商河县张坊乡王辛村,由王立礼这位独具匠心的艺术家所首创。王立礼在清末时期,游历京津一带,行医之余,对歌舞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巧妙地将商河鼓子秧歌与杂技动作相结合,从而创造出了这一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花鞭鼓舞。最初,花鞭鼓仅为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