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净水、净土、大气——南县打造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新模式 近日,益阳南县青树嘴镇白鹤堂、益丰垸村大通湖流域(南县)生态友好型农田与农用地生态功能提升项目通过县级初步验收。该项目通过农业面源减源循环交换技术模式、生态沟渠塘湿地控污技术、生态友好型农田建设技术等,构建了“种养结合、绿色循环、生态平衡”农业...
将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纳入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体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部署和实施:科学规划布局:根据作物种类、害虫分布及生态环境特点,合理规划杀虫灯的安装位置和数量,确保覆盖广泛且有效。综合防控策略:将杀虫灯与其他农业绿色防控技术(如天敌引入、生物农药使用等)相结合,形成多层次的防控体系,提高害虫...
污塘变景观 废水变“肥水” 经过为期60多天的治理工作,永联片区农业种植污染得到明显改善,废弃的黑臭鱼塘变成了“美丽的生态塘”,打造了优美生态景观。通常情况下,种植废水全收集进入生态塘处理,从劣V类进水到优于地表V类出水,循环用于农...
为从源头解决黑土地面源污染监督、保护、治理问题,孙吴县检察院开展“黑土地法律监督”“大豆种植环境保护”公益诉讼专项监督,技术部门探索建立“数字模型+卫星遥感+志愿平台+现场快检”新型技术监督模式,为保护黑土地特色农业注入新动能。 拓宽案源 构建...
农田退水携带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一直是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一大难题。2022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入河入海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先行先试,将排查出的农业排口纳入管理范围,研究符合种植业特点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模式。
本网讯 今年,国家发改委和农业部在全国启动了典型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示范区建设,在9个典型流域建设18个示范区。其中,江苏省太仓市积极推进农作物绿色、安全、高效生产,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开展水稻一次性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稻麦秸秆综合利用等工作,探索出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新模式。
单一的雨水调蓄池不能满足面源污染治理的要求 不管是海绵城市建设,还是韧性城市建设,建设雨水调蓄池都是一种较为普遍的治理措施,对于减少内涝灾害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我国部分地区环境基础设施存在明显短板,管网建设滞后,老城区的雨污合流现象普遍等原因,造成进入调蓄池的雨水中混入了生活污水。很多地区调蓄池可能是污水...
近年来,大理州强化科技支撑,与中国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签订合作框架协议,组建洱海流域面源污染精控科技小院,多学科交叉、多主体联合、扎根一线、联合攻关,探索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新模式。 2021年,大理市被列为全国 26 个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监督指导试点之一。大理州以洱海流域古生片区 2 个行政村、6 个自...
2014年3月,广东省启动世界银行贷款广东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计划在5年内投资13.2亿元,治理30万亩农田和300个大型养猪场。这也是国内首个利用世行贷款实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项目。两年多过去,污染治理成效如何?有哪些新经验、新模式值得他地借鉴?《经济日报》记者日前进行了采访。